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彭潘丹犁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主要是将环保公益的主题通过电视媒介传递给社会大众,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和解决环保问题。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偏离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在我国的传媒领域,随着每年播出的公益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由于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导致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了娱乐化、低质量甚至庸俗化的现象,不能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
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匮乏,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创意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正处在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公益广告内容形式化,缺少创意内涵。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所以说创意内涵是公益广告的核心。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创意也决定着广告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仍然流于形式,缺乏广告创意内涵。
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在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提升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的质量还要从公益广告的创意和选题入手。“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实践证明,给予受众印象深刻的广告,都是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的好广告。因此,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要不断提升广告的创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好的创意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电视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广告表现形式。例如青少年对于明星有一种非理性的崇拜,所以近年来选择明星代言的电视环保公益广告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利用名人效应做电视环保公益广告,不仅扩大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对广告的认同感和关注度。此外还可以采取“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广告诉求形式。感性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但不能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要在感性诉求中辅助理性诉求,更全面的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功能,还具有实时交互、延展融合的新特征。我们在加大电视公益广告播放力度的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传播渠道,尤其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特点,加大环保公益广告在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
(节选自《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特点,所以缺乏专业的制作团队、严格规范的广告制作和播出审批机构。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核心是创意内涵,它决定着广告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不少电视公益广告流于形式。
C.电视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表现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传播效果。进行电视环保公益广告时,形式不能呆板,需要更加灵活。
D.我们加大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一定要借助传统媒介,如央视,《人民日报》等,在这方面增加投入,拓展传播渠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释了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内涵,接着采用层进式指出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缺陷,最后为其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B.第五段承接上文,指出拥丰富生活经验和有专业知识的设计人员凭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可创造出有一定创意和独具内涵的公益广告。
C.第六段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电视公益广告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这一分论点的正确性。
D.最后一段指出加大环保公益广告传播力度的同时,拓展其传播渠道,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的实时交互、延展整合的新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创作水平偏低,难以发挥公益广告提高社会效益的优势,迫切需要有创意、有内涵的电视公益广告,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B.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是公众已经达成的社会共识,提高其创作的质量,有效地平衡电视环保公益广告关注的焦点与青少年的相关需求。
C.电视环保公益广告要求创意新颖、主题鲜明,其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时,才会有高投入的关注,也会带来更强有力的说服效果。
D.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诉求形式采取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性诉求的主导地位,全面展现电视环保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与创意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5:2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朝代,融合了旷达不羁、骁勇好战和返璞归真、不问世事的复杂魅力。从多个角度来看,唐朝不论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上的成功,都得益于它践行了当今世界备受推崇的全球观以及包容性。这种难得的达观态度,让唐朝获得了非凡的张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从容不迫
唐朝在太宗、高宗、玄宗这三个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敌人和对手区别很大。彼时,游牧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兴起,使得突厥帝国成为不可小觑的草原帝国,而突厥帝国和拜占庭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和其他欧亚帝国也是关联重重,这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它必须采取行动。
不可否认,唐朝是少有的好战王朝。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为唐朝所灭。最盛期唐朝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抵贝加尔湖。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外战争达到130多场,高句丽、突厥、契丹、吐蕃、南诏、大食、回纥都成为唐朝的征战对象;对内,唐初统一战争、安史之乱、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以及唐末藩镇割据等从未停歇。
此外,唐朝的好战特性也源于其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捆绑固若金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所以唐朝自下而上,普遍燃起了一种骁勇的激昂情绪。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出身平民,然而他无往不胜,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成为一代名将,荣升权贵;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功勋卓著,官职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所以,军事征战逐渐成为唐朝前期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某种程度上,唐朝前期之所以屡战屡胜,其关键点在于唐朝前期的军事力量是多样化的,和想象中具有规律性、组织性,系统严密的军事结构完全不同。唐朝前期的统治集团和内亚游牧民族关系紧密,这些游牧民族常年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包括突厥的重要领袖都会带着自己的部落站在唐朝的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这也是唐太宗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直到唐高宗时期,这种情况仍在延续。但另一方面,这些部落的态度也不完全坚定,究竟靠向哪一边,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此外,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其开阔的全球视野,对情报的掌握逐渐变成统治集团的外交利器,并大幅度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成功率。反观清朝,直到19世纪初鸦片战争之前,才慢慢建立起一套情报系统,知道英国在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是有行动的,但唐朝所掌握的情报,从周边诸国到拜占庭帝国直到后来的阿拉伯帝国,不一而足
(取材于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旷达不羁:心胸开阔,不受拘束。
B.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璞,美玉。
C.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
D.不一而足:指同类事物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的开始兴盛迫使唐朝及时采取了军事行动。
B.军事征战逐渐成为了唐朝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C.少数民族常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
D.对情报的掌握大幅提高了唐朝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A.践行全球观和包容性促使唐朝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上取得成功。
B.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频发,这使得唐朝版图日渐扩大。
C.突厥领袖率部落站在唐朝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是唐太宗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D.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牢固捆绑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

同类题2

一、论述题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说“士节”
王学泰
“士节”这个词有点“古”,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最初“士”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士节”也就是“士”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士人在严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的形成于贵族社会,士在那个社会里是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节还是保存了下来了,只是此后的士节的张扬不再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了。
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导致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
秦代以后,士节外部条件总倾向是越来越恶劣,士人在皇帝眼中越来越像奴仆,他们用刑罚和名利双向消解着士节。
士节是士人的灵魂。这在两汉很突出,给后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两汉有的士人竟敢触动皇权专制制度下最为敏感的帝位问题。他们看到国家动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遵循原始儒家的“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理论,要求皇帝下诏“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与虎谋皮,表现出坚挺的士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争”中广大士人面对宦官的镇压与迫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两汉之所以士节高涨,这与汉朝初年,士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以及士人有意识师法先秦密切相关,另外汉代皇帝经常提倡与褒奖气节,于此也有一定的效用。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虽然也有较安定的时候,但毕竟很短暂,社会动乱是主流,士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把保持生命为第一要务,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颇有代表性。而竹林七贤,兰亭雅士,则是当生命稍有保障时便是抓紧时间享乐的典型代表。乱世的残酷现实与求生的强烈欲望交织促进人性的觉醒,士人感觉到纯粹的“本我”更重要,所以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被淡化了。
到了清代,争着抢着做忠臣的现象不多,没有了忠臣,“士节”无由表现,晚清是士节全面低落时期。士风的颓靡完全暴露出来。 当然,清末不是完全没有坚持士节的士人了,自海寇西来,欧风东渐,传统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士农工商这种传统的社会分层也已动摇,这样有别于士人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出现。最典型的像为变法自觉献身的谭嗣同、献身于反清的烈士如徐钖麟、秋瑾、邹容等等。他们既是封建传统士人,也是最早思考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人们,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初步独立公民意识的人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最初指成年男子,周至春秋时期指贵族最低一个阶层,后来指进入官僚阶层的有一定社会管理知识的人群,再后来指读书人。
B.“士节”是社会对士人操守和尊严的看法态度,是士人角色意识的自我认定和社会认可,这种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
C.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士人对如何保持自己的节操感到茫然,但由于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守,士节仍得以张扬。
D.两汉时期,有的士人,依据儒家的有关理论,要求皇帝招贤纳才,禅让帝位,表现出坚挺的士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以来,因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真正符合最初标准的士人渐渐消失了,但士节却保存下来。
B.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生逢乱世,士人往往把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务,或者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C.乱世的残酷和求生的欲望促成了人性的觉醒,士人开始追求更加纯粹的自我,而不再重视属于角色意识的士节。
D.晚清士风的颓靡得因于海寇西来、欧风东渐这样的外部变化,也有传统宗法制度瓦解、传统的社会分层开始动摇这样的内部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士人所受到的尊重之所以越来越差,是因为专制制度越来越强大,士人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士节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B.秦代以后皇帝一方面用刑罚威胁士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又用名利引诱士人的灵魂,两方面都在消解着士节。
C.由于汉代士人有意识的师法先秦,特别是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定了秦朝的绝对专制,因此两汉士节异常高涨。
D.虽然晚清士杰的低落,但依然有坚持士节的士人,只是他们有别于传统士人,因为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具有独立的公民意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小学生”是否在培训班学习过”调查情况

家长对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支出意愿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今年“两会”,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視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据3月10日《吉林日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代表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发挥补充学校教育、丰富教育类型、促进个性成长的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笔,以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規范和监督”。

日前,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将内容研发作为重中之重,以“能力”“素养”为目标,坚决避免超纲和超前,并表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精准辅导,通过科技和互联网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科技减负”的愿景虽然很动听,但是,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也需要继续观察。

(摘自2018年3月10日《新京报》)

材料三:

学生减负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一个热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陈宝生说,为学生“减负”要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考试评价方式、老师教学、家长和社会多方面进行。

他指出,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和学业考试办法,不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引导学生参加培训班班;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这些年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陈宝生说,“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摘自2018年3月17日《新京报》)

材料四:

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校外培训机构却裹挟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此进行专项治理,本次专项治理行动是全面治理的开端,下一步将进一步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研究制订促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序发展的意见,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賴。

(摘自201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有过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可见课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
B.从材料- -看有绝大部分家长对课外培训机构还是认可的,愿意为孩子掏钱,这也成为近几年课外培训机构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
C.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D.课外培训机构开设的某些课程,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负担,这些内容必须减掉。
E. 材料二、材料三出自同一家媒体,都对同-问题进行了各自侧重报道,表明这家媒体对这一问题比较关注。
【小题3】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之梦

张金凤

①大雪覆盖着村庄,北风在树梢吹着口哨。倚在墙角的犁铧透过半透明的油纸,目光越过矮墙,看了看远处:村外田野一片苍茫,梧桐的树枝,却结满密密麻麻的骨朵,那些美丽的紫色喇叭花,现在就在孕育着梦想了呢。正午的阳光煦暖,屋檐滴滴答答开始化雪,犁铧打了个哈欠,做一个酣畅的梦吧,奔波了那么久,漫长的冬天,犁铧歇下来,在墙角听见风吹门环、雪扫屋顶的弦乐。一闭上眼睛,它就梦见了热火朝天的春天。

②开犁了。一头牛,一副犁铧,昂然屹立在春天的大地中央。农夫微微前倾着身体扶犁前行。那是一种膜拜的姿势,是对脚下养育众生的土地的膜拜,是对一头拉起生活重载的牛的膜拜,是对深入土壤进行翻新、耕种和收获的犁铧的膜拜。

③犁铧经过的土地是有希望的土地。犁铧默默游走在土地深处,如一条水滑的蛇蜿蜒着平平仄仄的诗行。犁铧知道,再坚硬的木架,再锐利的铧尖,都需要牛力的强大,都要那看似轻轻扶着犁的手在把握方向。锐利的犁铧不轻狂不张扬,即便遇到一块石头,它也不叫喊,暗中与它较劲,要么把它擒拿起来,扔到地表;要么被它狠咬一口,在雪亮的刃口上撕出一块疤痕。

④有些长满青草的荒地闲散惯了,不喜欢犁铧的打扰,不想过循规蹈矩的日子。荒地跟犁铧打游击,它要用茅根草蔓缠络犁铧、用胸中暗藏的石块狠狠地咬犁铧。它不知道,犁铧内心装着多少爱,犁铧藏在冰冷后面的火焰要将它煨热,煨成一片高贵的土地。

⑤犁铧不作声,驯服和教化哪有那么容易?它咬着牙激情四射地耐心翻地。一个农夫要在庄稼地里打磨成形,保持锐利的刚度;一副犁铧,要在耕种中变得强大,屹立如山。犁铧深入大地,划开的土地开着各色花朵,散发着土地深处的泥土香味。有时候,犁铧的花朵上开着前一季残留的麦根豆根;有时候犁铧的花朵里挑起一条雪白的蛴螬;有时候,犁铧攻破了隐藏在地垄间的田鼠洞穴,将翻拣出它储存的口粮;有时候,犁铧挑断了茅草那暗度陈仓的侵略之根,粉碎了它攻占良田的阴谋。

⑥犁铧像农事的总管,没有一个细节它不劳心。收获了的土地要耕耘耙平才能涵养住水分保住墒情;给土地下粪肥、开沟播种、垄土覆盖;在平田播种小麦、玉米、大豆,如平水行船,一帆高悬,顺风顺水;地瓜、土豆、萝卜、芋头等则需要筑起高台安放。犁铧翻来覆去地隆土,铸成庄稼们春华秋实的舞台。

⑦土地犁得深浅不是铧片能自己主宰的,得那个经年扶犁的农夫把握分寸。播种的深浅要看种子的脾气,还要看土地的墒情、节令的冷暖。湿润的土,种深一点没关系;干燥的天气,种子要浅啊,叫它在水分耗尽之前赶紧出人头地。一副再好的铧片也测不准这么多风起云涌的世故,一季庄稼的成败,还需要一个好庄户把式,他鼻息里嗅到的,皮肤上感触的,脚底下踩到的,甚至睡觉时受过伤的后脊背隐隐作痛的,都是季候。他比物候专家更懂天时地利。

⑧新铧片下田的时候紧张不安。它怕自己的锋芒不够锐利,在坚硬的土地面前折损脸面,于是它拼命往深处钻,可是它走不动了。扶犁的手撤回一把犁犋,说,你的心太急;铧片唯唯诺诺,怕伤了庄稼的根,左躲右闪,把犁趟子走得歪歪斜斜,它回头一看,羞愧难当。扶犁的老手纠正它说,万事没有那么周全,伤一点旁根杂须是难免的,只要不走歪路就不会出格。牵牛的孩子把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趁老把式抽烟的空当,他悄悄扶起犁踉踉跄跄在田地上行走。在爹手里那么简单的事,自己怎么做得这样艰难?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孩子,尾巴开始藏起来。

⑨大雪封地,老把式将铧片从木犁身上卸下来,将铧片上犁地积下的泥细细敲掉,用沙石轻轻打磨泥斑的痕迹,收藏一张完成了季节使命的铧片。闲下来的犁和铧片仍旧梦想着在田野里的日子,就像那棵梧桐,内心开出了为春天准备的花,就像那个牵牛的孩子,日里夜里地勤翻着书页,他慢慢知道,每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花朵都在冬天开始孕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连用四个“膜拜”,将本来平常普通的一幅农耕图描摹得非同寻常,传达出一种神圣感、庄严感。
B.文章首尾两段在内容上相衔接,在形式上前后照应,意味着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C.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化表现手法,赋予犁以生命和情感,使其与农夫的命运自然融合、紧密相连,增强了可读性。
D.文章围绕农耕文明中颇具代表性的农具——犁来构思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惋惜之情。
【小题2】本文在选材上的主要角度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犁写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们在追梦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