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②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过程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比如,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就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③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并汲取经验教训。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做“汉人”;以唐为字,叫做“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尽管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中华文化的发展不仅来自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更是注重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启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切不可坐在书斋里,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当然,注重田野调查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深厚精深的材料文献,研究中华文化需要以丰富的文献材料为支撑。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就能重新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B.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历史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共同铸就的。
C.中原文化受儒家观念的影响,缺少史诗和神话,所以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
D.植根大地,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是获得丰富的研究中华文化材料文献的重要手段。
【小题2】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以史诗为例,论证了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都需要从整体入手。
C.文章第三段通过汉唐与明清时代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例证。
D.文章在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及曾经辉煌与衰落的原因,最后指出了解决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也是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的结果。
B.如果没有各少数民族的大量史诗,中国的史诗就会黯然失色,少数民族的文学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
C.《四库全书》虽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使中国人把聪明才智浪费在了用八股求利禄之中。
D.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具有不同于古希腊、印度史诗的特殊风格,它们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和山地史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1 11: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落 花 枝 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章题目中有“落花”,而在开头几段中却描写了花开热烈、花果满枝的景象,这样写与文题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2】作者赞美了落花哪些品质?请分条概述。
   

【小题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咐的内容。


【小题4】文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加以分析,鉴赏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对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进行公示。据了解,此次认定以县级单位为基本单元。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将以这些示范区作为标杆,来引领和启发更大規模的全域旅游快逮健康发展。根据公示名单,山东的青州市、青岛市崂山区、曲阜市入选。

根据国家旅游局2017年印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采用规划布局统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管理统筹、营销整体推广的思路,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斗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国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現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走出一种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費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9年9月5日)

材料二:

近三年以来,利用全域旅游创建契机,曲阜市国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市级领导分工负责、人大政协全面督导、部门联动推进的“1+1+N”统筹联动机制;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每年列支5000万元文旅发展基金。先后修建了通景绿道,构建了曲阜游客集散中心、高铁旅游服务中心和咨询服务点的服务体系。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建设了一批文化主题酒店。成功打造“政德、师德、青少年和儒商”四大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文化活化、文创策划和旅游开发,拓展文化旅游体验空间。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营销机制,集中打造“东方圣城”品牌,提廾旅游品牌影响力。通过承办央视春晩分会场、中秋晚会主会场,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做足节庆营销。

(摘编自《曲阜:坚持文旅融合走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繁荣复兴新模式》)

材料三:

“五一”假期期间,一段小视频在各平台走红。视频中一名男子在重庆磁器口的拥挤的人流中大喊:“我后悔了,不想出来玩了,我想回家!”一句“我想回家”,击中了无数人的病点,引发了共鸣。

当前旅游中发生的拥堵基本集中在一些处于塔尖的知名景区。如果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景区能够“站起来”,则能有效起到分流作用,对此,目前的全域旅游已经开始破题,不少地方已建有自己的“盆景”,比如重庆磁器口小视频拍摄者提到的“近郊游”,在不少地方形成了看点。但总体来看,全域旅游发展得还不够,盆景多风景少,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全域旅游,不仅是产品丰富,还要有高质量: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开发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人们不必东奔西走。

其实,发展全域旅游远远不是仅有资源就行,还对城市的软实力提出了挑战。拿节假日期间的停车、吃饭来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极大地影响游客体验。而一些城市做得较好,比如这个“五一”小长假,扬州再次唤醒了包括政府机关食堂在内的公共资源,就赢得一片叫好。另外,拥堵也与人们集中选择假日出行有关。虽然,带薪休假已经推行了不少年,但在有些行业和单位,更像是一个传说。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涉及到劳动者的认识问题。

而全域旅游无疑是对“我想回家”的最好回应。但不必讳言,如果全域旅游始终停在纸上,那就很难破解“后悔游”的宿命。

(摘编自北青网,2019年5月6日)

【小题1】下列对“全域旅游”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域旅游是以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如以某一县区作为旅游基本单元。
B.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设立是为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C.全域旅游比单一景区旅游,更能体现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
D.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模式能够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在总体上的消费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体制机制的创新,曲阜市形成了“1+1+N”统筹联动机制,实现了旅游由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的转变。
B.曲阜市采取多种措施,把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既保护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在全域旅游创建方面做出了示范
C.“我想回家”小视频能够在各平台走红,与该视频击中了无数人假日旅游的痛点,引发他们的共鸣密切相关。
D.如果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景区能“站起来”,就会有效分流处于塔尖知名景区的人群,彻底解决假日旅游的拥堵问题。
【小题3】全域旅游为什么是对“我想回家”的最好回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奠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思想,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体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穿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选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B.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C.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掌上明珠的特殊地位。
D.《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不违背清廷禁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B.红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思想,所以可以看出宝玉是一个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
C.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D.《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D.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穿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同类题4

材料二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淬炼:淬,读作“cuì”。
B.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