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狗铃

张港

公元1977年那个冬天,让我心乱至今。那个冬天,知青竟然可以考大学了,更为竟然的是,考上者有我。然而,我苦死了。

苦在哈里这儿。哈里是一只人见人踢的瘦野狗,吃狗肉的都看不上它。它蔫蔫无声地睡在我的草房烟囱根下。那时我是“挑水员”,负责全队的热水,它是看上了烟囱根的热.我就许它进屋了。

每个早晨,太阳用影子将瘦瘦的我与瘦瘦的哈里拉得很长很长,一晃一晃。挑满了水,湿漉漉的我,倒板铺上喘气,哈里就用软软的舌头舐我的手。手心热热的,我有了被抚摸的感觉。抚摸,只有妈妈。于是,我就与它在一起了。

狗最应该有的叫声,可哈里从来没有,于是人人叫它蔫狗,而我偏叫它哈里,这其中潜藏着欧洲文学。

我的粮食从没够吃过,这回,我饿它也饿。我决心让跟我受罪的哈里好好吃他娘的一顿。那天,我狠狠地买了瓶油多的红烧猪肉罐头,狠狠地一大勺子送它嘴边。它嘴没张。

我先吃一口,它还不张口.我将油及肉倒进一盆开水,搅开了,它才与我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上了。从此,我与哈里分不开了。

我要上学了,除了胳膊除了腿,我什么也带不走。哈里怎么办?

我首先想到老蹦子。老蹦子长我几岁,是那种掉人堆就找不到的那种,他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是也有,那就是从不说话,若说也是一个字,故称“一字一蹦*,演化为老蹦子。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每人必须谈体会,轮到老蹦子,他说:“学。好。”红头涨脸往外憋第三字时,队长说:“这个老蹦子,发的一个言,啊——啊——发得,很好.比上回字数多出了一个倍.还要努上一个力,继上一个续。”

老蹦子一个人单着,正好哈里给他做个伴儿。再说,他不常挨饿,哈里跟他比跟我强。哈里从来没被拴过,这回可不行了。我割了条生马皮,打上眼儿,制成脖圈,一根绳子拴了哈里.看哈里又戴圈子又上绳,我好心酸。想起城里的哈巴狗脖上有个小铜铃,一跑哗啷唧响。我到龙镇买个小铜铃,算给哈里留下个纪念品。

我拖哈里到老蹦子那儿。可这老蹦子脑袋摇得仨一联儿五一串儿。我说:“你他妈的也太狠,不想让我读大学是不?好,我他妈的不念了!”

看我要走,老蹦子手拦了一下,蹦出个“中”。

我就细细反复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他瞪着我:“中了。”

我不得不上汽车了,我将狗绳拍老蹦子手心,又一次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老蹦子脸紫脸红,说:“答应了!”竞是仨字———明显是让我气出来的。

想好的事,偏偏跟你反着。汽车开到老头山,回望活了九年苦了九年的雪山白树,又舍不得了。

雪野茫茫,一个黑点儿追着车跑。我的妈呀!我看出来了一—哈里。黑点儿越来越小,不见了,没有了,消失了,融化于一座白山。

大学一年,我收到农村来信,是老蹦子来的,一看就是央人写的,乱七八糟,但我懂了:哈里跑了,在老头山找到了,让冬狼掏干净了……

事情过去40年,年年想回农场,年年不敢.这回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去了。

全都认不得了.“写报纸那知青回来了”,乡亲们到招待所看我。个别的有当年的模样,多数怎么也对不上号――这是费脑筋的事。

来了个小伙子。我走时他肯定没有出生,这不用费脑筋。小伙子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特点的小伙子,他怯怯的,脸涨涨的,对我鞠一个大躬,说:“那个……那个啥……你.…你……就是张老师?”

“是啊!你是——?”

“那个...那个啥………我是徐志正的儿子,徐志正是我爹,我父亲。”

“徐志正?徐志正?谁?”

小伙子看我,直了直,退了退,鼓鼓胸,说:“就…就是老老老——老蹦子!”“啊——老蹦子!老蹦子有儿子?他好吗?”

小伙子摇摇头:“没了。五年了。”

我心好堵,好想哭。

小伙子缓缓地掏出个小布包,一层一层打开:“张老师,我爹.给你的……最后交代的。可是.…可是……我打听不到你呀!”

小红布上,一个小小的铜铃。

青年人端铃近我,那铃儿,内里仁心哗啷一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回忆“我”与哈里相遇、相处的过程,展现二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交待了“我”即将上大学却“苦死了”的原因。
B.小说写分别时哈里追着汽车跑,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直至融化于一座白山。情节感人,凸显了哈里与“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加真切感人;语言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和个性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两处“狠狠地”,突出了“我”让哈里美餐一顿的决心和诚意;两处“讲解哈里的脾气及遛法、喂法”,主要表现了“我”的细心和耐心。
【小题2】老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40年后,“我”回到农场,老蹦子的儿子把狗铃郑重交还给“我”,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0 02:5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喝茶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老孙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B.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C.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D.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喝茶”为题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拉面王
行吟水手
老梅的拉面馆开在蝉街东头,他既是掌柜,也是大厨兼伙计。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面案前一站,手里眼里便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一下揪出一拳头醒好的面,啪一声丢在案板上,双手一搓,就成了蛇样的长条。两手捏,凌空一甩,啪,拍打在面案上,再一抻,一合,眨眼的工夫,就弄成了大闺女的辫子,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等回过神来,早有大海碗盛着牛肉丁,撒着几片芜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的香喷喷的拉面,热气腾腾放在了你面前,而老梅,已经在那厢洗上碗了。吃面的一看,嘿,这人,真麻溜儿!
是个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小伙儿哆嗦着站在了老梅的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从锅里捞出一碗面端给他。一碗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第二天清早,蝉街的老少爷们看见老梅的小面馆里,多了个清清爽爽的年轻人,街坊们说,老梅收徒了。
年轻人叫红于,寒来暑往,红子跟着老梅学了三年手艺。一天夜里,老梅感觉红子心神不宁,在老梅关切地询问下,红子支吾着表达了要单干的想法。老梅挽留红子再学一年,可红子没吭气。老梅叹口气,说:“那就这样吧,我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只是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就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拉面馆。面馆主人是红子,新娶的媳妇给他打下手。只是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拉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就听说红子的媳妇嫌生意不好,跟红子三天两头闹矛盾,这话传进了老梅的耳朵里,老梅什么话也没说。不久,老梅的拉面馆突然就关门歇业了。红子的拉面馆生意竟出奇地好起来,还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起初,蝉街人也有意见,你红子号称拉面王,把老梅搁哪呢?有一天,红子当众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后,大家伙就再也没话可说了。平日都说老梅抻出的拉面,能从针孔里穿出十根二十根,可谁也没亲眼见过,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十根比头发丝细小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这以后,人们渐渐把老梅给淡忘了。
红子几乎每天都要给蝉街上的人上演一场拉面穿针孔的绝活。他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委实不坏,但他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正在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了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红子见了老梅,一愣,马上堆起笑脸,迎了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老梅笑了笑,说:“红子,有出息啊,这都成拉面王了。”红子勾下了头,说:“师父见笑了,都是闹着玩儿的,”老梅又一笑,径直走向水池,净过手,朝吃面的大伙说:“大伙不是一直都想看我的绝活吗?今儿咱就露两手让你们看看。”话刚落,人已旋风般站在了面案前。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每个动作都摆得稳、准、利落,有如神助。胳膊抡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一时间,看得大伙目瞪口呆,待醒过神儿,老梅的身手好似满院乱飞的雀儿忽然归了巢。仔细看,老梅的手里变戏法似的捏着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一根线。再细瞧,哪是线,分明是面嘛。大家伙挤上前,一一细数,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都打针眼里穿过去了。“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众人都这么说,在一干人的欢呼声里,红子羞红了脸,早就跪在了老梅的面前。当天,红子就摘下了拉面王的牌子。面馆的平底碗又换成了当初的大海碗。
而老梅,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老梅抻面、煮面的场景,绘声绘色绘形,表现了老梅高超的手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红子面馆里盛面的碗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折射了红子由急功近利到知错悔悟的心理变化。
C.“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或明或暗地评价了老梅师徒手艺的高下,传递出众人对师徒二人的褒贬态度。
D.小说结尾笔墨洗练,运用留白的手法,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取得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小题2】小说中隐退后的老梅忽然到红子面馆展示绝活,请简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拉面王的牌子摘了,红子将来可能成为真正的拉面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小题2】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D.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B.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D.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小题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gèn,延续不断。
B.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息、生长的意思。
C.投石问路:原指用投石子的方式来探测情况,后比喻进行试探。
D.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的意思。可改为“显赫一时”。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
B.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
C.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
D.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①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需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是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叉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那里。

②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花生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还有女人飘荡的香粉和犬的粪便干燥之后的微粒。旷野当中的树啊,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披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伧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③城市当中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也污染了春光明媚的镜头里的嫣然一笑。城里人只会喜欢鳏夫和寡居的树,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毫不害羞地让鸟做媒人,让风做媒人,让过往的一切动物做媒人,一日一夜之间,把几千万的子嗣洒向天穹,任它们天各一方。

④城市当中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灾变。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化学的物质和雪花掺杂在一起,清凉如水貌似温柔,其实是伪装过的成盐的远亲。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个别体质孱弱的树,花容憔悴之后便被索了命去。

⑤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也是要见刀兵的,那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的时候,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一指剃去,腰肢被捆绑,百骸上勒满了一种叫做“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⑥当然了,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是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地往地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⑦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许多人抚摸。只是至今我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是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君不见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膊康复,就揪住了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⑧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我始终搞不懂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过往的行人都要撑起遮阳伞才敢匆匆走过。为树庆幸的同时,有很没有良心的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摆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⑨如此说来,做一株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用并不鲜艳的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城市,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的那一株。

⑩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在城市里。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呆傻”在文中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鉴赏第③段对比的表现手法。
【小题3】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文本,简述⑥⑦⑧三段不能删除的理由。
【小题5】对第⑨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树喻人,表达了对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
B.面对城市对于外来者的挤压,作者认为社会的关爱不能打了折扣。
C.最靠近电线杆的树,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作者对此感到欣慰。
D.为了消除城市的噪音和废气,城市树日夜辛劳,却不为人们所知。
【小题6】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本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