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追着他们的背影。我远远地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的话。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得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女人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刚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快速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忙完,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屋原本属于这家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赶回城里,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一家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里接这对母子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我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灭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谢”很羞愧,因为 “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小题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3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百里滩刀客
李子胜
(1)时令过了立秋,三十出头的爷爷每天都亢奋得失眼,不论白天黑夜,脑子里全是一扎长的大对虾,瓦片似的大海蟹,光屁股娃娃大小的鲈鱼。出海打鱼,就是抢银春金秋两季,卖足了现洋,好偎冬过年。
(2)凌晨,码头上人影幢幢。爷爷解开缆绳,和另一个绰号叫“狼鱼”的驾长搭讪着。有个竹竿一样纤瘦的陌生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狼鱼的船边。让爷爷吃惊的是,竹竿手里拿了把对虾大小的刀子,刀子在晨光里灰白的颜色把爷爷的心刺了一下。
(3)这是个刀客。爷爷小声咕嚷着。船老大出海,就怕遇到这种讨钱的刀客。刀客不是你给个饽饽就能打发的小乞丐,他们要的是钱,少了,就把刀子在额头、胳膊上刺,刺得鲜血淋漓时,你就必须给更多的现洋。渔民出海,本来就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都怕遇到晦气,出海的时候,最怕见到血光。
(4)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但是,刀客不接,而是把刀子缓缓举过了额头。狼鱼啐了口唾沫,要饭还嫌馊,爱要不要!爷爷看到灰白色一闪,竹竿额头立刻殷出了个红红的“一”字。而狼鱼扔下那块现洋,已经把船推进了涨满海水的航道。刀客把脸扭向爷爷,爷爷下意识地把手捂在空荡荡的腰间。
(5)爷爷说,兄弟,我真的没有钱,要不,你跟我出海吧,今天卖的钱都归你。
(6)刀客愣了片刻,向爷爷点点头。
(7)下好拖网,已经晌午,爷爷从船舱里拿出干粮和昨晚煮熟的一盆对虾,招呼刀客吃饭。
(8)刀客狼吞虎咽地吃完,看看爷爷,用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大哥,看来你是好人。
(9)该起网了。刀客抓过网绳,拉网很沉,网底快出水面时,网里的鱼翻动得水花四溅。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刀客说,东家,我帮你做两个月伙计,工钱你看着给。
(10)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爷爷的鱼获让船老大们眼红,夸爷爷眼力好,雇了好伙计。当爷爷每次看到刀客赤裸的上身胸前那个菊花般的伤疤时,心头总是惴惴的。爷爷明白,那一定是枪伤。
(11)刀客是在一个夜晚消失的。
(12)那天晚上,百里滩被一伙手持火把和枪支的蒙面土匪打劫。除了爷爷,那些船老大无一幸免,这个秋天打鱼卖的现洋被土匪们洗劫大半,狼鱼的渔船还被一把火点着。爷爷恍惚中看清楚了远去的土匪中那个高瘦的身影。他收留的刀客在一个月中摸清楚了全村船老大的底细,爷爷为此内心愧疚了好几年。
(13)那个奇特的布袋子是爷爷在百里滩遭劫后第一次出海时在船舱发现的。这个粗蓝布的袋子沉甸甸的,爷爷摸摸,里面硬硬的,感觉是洋钱,另外还有个大的硬家伙,不知道是什么。爷爷在一天晚上偷偷把这个袋子放到屋梁上,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14)日本鬼子来了。他们抢走了百里滩所有的渔船,船老大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每天出海的收获被小日本霸占。鬼子的炮楼修在百里滩的第三年,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枪声大作。
(15)村民们站在瑟瑟的海风里,分辨着枪声的方向。一个时辰后,十几个身影站在了村民面前。
(16)爷爷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刀客,心立刻揪紧了。
(17)刀客对村民高喊到,三年前老子当土匪,借了大家的现洋买枪,今天如数奉还。炮楼里的小日本,被我们收拾了,我们把小日本的钱借花献佛。他们狗日的肯定来报复,大家拿了钱,都躲躲风头吧,这里待不下去了!
(18)刀客突然看到人群中的爷爷,走过来说,你还活着啊?
(19)爷爷被刀客的目光看得抖了身子。
(20)那个布袋子呢?你没有打开?刀客问。
(21)爷爷迅速跑回屋,登上条凳,从房梁上取下满是土灰的布袋子,小心地递给尾随而来的刀客。
(22)刀客小心翼翼地接过来,长舒口气,我最恨贪心的人,老哥你当初要打开这个袋子,知道会怎样吗?
(23)客掏出把刀子,划开袋子底儿,洋钱哗哗流泄到地上。刀客拉着爷爷走到村边,抬手扔出袋子,一声巨响差点把爷爷震趴下。
(24)我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了。刀客拍拍冷汗满面的爷爷的肩膀,说当初没法子告诉你,只能看你老哥的造化了。
(25)爷爷早已呆若木鸡。
(26)跟我走吧,去干大事!刀客拍拍爷爷肩膀说。
(27)爷爷在那个夜晚从百里滩消失了,等八年抗日胜利后人们再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爷爷,他已是一身戎装。
(28)当爷爷把欣喜若狂的奶奶抱上马背,向百里滩的乡亲挥手告别时,人们远远看见村口还有个一身戎装的骑客微笑着等着爷爷。这个人就是刀客。他向狼鱼他们挥起右手时,狼鱼看到刀客的左胳膊只剩下空空的袖管在风中飘动。
(29)一转眼,两匹马嘶鸣着,轻盈地融入了百里滩的暮色里。
(30)几年后,也是深秋,神情凝重的爷爷带着卫兵把一口漆黑的棺材用马车送回百里滩——刀客就躺在里面。停灵的三天,百里滩全村戴孝。
(31)直到灵柩后来被迁到百里滩烈士陵园,凭吊的人们只看到墓碑上镌刻着这么几个大字:战斗英雄之墓。
(选自2017年8月18日《中老年时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这里的“抖抖”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狼鱼当时紧张的心理。
B.写“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这个情节,又写他带有“浓浓的山东口音'暗示出刀客曾经是个勤劳的渔民身份。
C.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D.小说结尾处写刀客的墓碑上镌刻着“战斗英雄之墓”几个大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刀客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小题2】小说突出刻画了刀客的哪些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请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作家与草莓
胡风
有人说,某一社会层出身的作家只能写出那一社会层的作品,因为他们不能不忠实于他们的生活。
这高论,骤然一看,是大可以使人佩服的。无论怎样“横暴”的批评家,总不至于“命令”作家去说假罢。
过细想一想,又觉得有些怀疑。第一,照这个说法,好像一个人的社会存在状况,是被阎罗王前生注定了,不能变动似的,但实际上的情形却不一定如此。譬如说,富裕的农民变成苦力,学生进工厂,还有极端的例子,大学生拖黄包车。固然,文学家是国民中的优秀分子,应该从心所欲,但如果他或她也是社会的存在的话,怎样能够永远“泰山不敢当”地坐在花香鸟语的地带里呢?第二,某一社会层的作家却并不一定能够懂得那个社会层的生活。同样,虽然不是那个社会层出身,却能向那个社会层突进,而融合,而成长,如像法兑叶夫,巴比塞,小林多喜二……
关键在什么地方呢?说出来是一样的话,是在乎作家忠实或不忠实于生活这一点。但也有点不同,这里所说的生活,不是指的仅仅从狭小的经验上所设定的永久不变的抽象东西,而是指的与“动”的社会相关联的实践。而这里面就包含有人的认识之能动的作用。
今天读到七月份《中央公论》上的立野信之的《草莓》。在这样的暑天,看到“草莓”这个名词,就很容易联想到“草莓牛奶”那样好的解渴食品的。但这小说里面却没有一点这样的香气。有的是,以种草莓这件事为故事构成的主眼,农村经济的变迁,农民的困苦,由困苦和拼命的劳动所引起的悲剧,以至觉醒的经过。这里面,关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解剖,关于各种种植问题如肥料气候的说明,关于农民感情的刻画,都不是专凭一点经验可以做得到的。不用说,立野氏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的创作活动并没有被小的经验范围所囚住。
然而,我们的“作家”除了坐在房里在白纸上高揭起什么旗子一类的大文以外,关于草莓研究之类的事,是不屑一顾的。
一九三三年七月
【小题1】作者用哪些理由驳斥文章开头的论调?请简要概括。
【小题2】《草莓》一例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
【小题3】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幌子俗称酒帘,是古代酒店以其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的招牌,又称望子、酒旗等,最初是酒家使用的,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的旗帜,统称为“幌子”,它是商家向消费者宣传生产或经营事项的标志。

招幌是伴随市场商业行为而兴起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萌生和演化,反映了古代商品交换日趋繁荣的历史进程,也折射出古代社会的商业民俗。周朝的市场管理由“司市”负责,在经营活动期间,要挂起旗帜表示开市。可见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已经使用旗帜作为市场运行的标志系统。战国时期出现了正式意义上的幌子。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显然已是酒铺的标志,表明当时店家已懂得用高悬酒旗来招徕生意。汉代商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招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时卖药者就不乏以药葫芦为幌的。唐代集市与商业贸易日趋发达,店铺标志在诗歌中有大量的描写,如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杜牧更是在《江南春绝句》中将酒旗融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如画美景中。可见,在唐代商铺中已经广泛使用标志系统。宋代市场经济更为活跃,商业城市的涌现,使旗帜商幌得以广泛地使用,商业类的标志愈加丰富。此后,招幌的形式日趋丰富,我们可在明清时期游记、笔记、小说及年画作品中看到大量商铺招幌的描写或图像。这表明明清时期招幌更加成熟。民国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及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招幌逐渐被霓虹灯所取代,在大街小巷中已经难觅其身影。

(取材于许大海文章)

材料二

酒旗就是最有特色的招幌式广告。

酒旗的别名很多,由于多系缝布制成,故又称酒旆、锦旆、青帘、杏帘、酒幔等;酒旗可用多种布料制成,以颜色分,可称为青旗、素帘、翠帘、彩帜;以功能分,又可称酒标、酒招、望子等。就其外观形状而言,酒旗大致有三类:一是象形类,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的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形式特征。古时酒旗上的题字多请名家手书,其内容或俗或雅,目的都是宣扬酒的醇正、酒家名牌、酒楼名座等。酒旗上大多署店家字号,有的干脆只写一个“酒”字。

酒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观其规格足以让顾客知道酒店的规模与经营情况,所以它也是酒店自身的一个徽标。根据店主身份的高低和酒店规模的不同,酒旗的种类和规格也不同。名家酒店悬挂“锦旆”,普通店家是“青帘”,而偏僻村野的鸡毛小店,则扎一个“草帚儿”。草帚是酿酒滤清的工具,取意为“扫愁帚”,让顾客来此能够开怀畅饮,扫除心头的烦恼。

酒旗作为一种商业广告,不仅传达着商品交换的经济信息,而且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俗文化心理的载体。历代文人多以它为意象,来抒写内心的情感。“绣旆相招,掩翳天日”,可以想见太平时代的市井繁华;“杏帘招饮客,在望有山庄”,给人以羁旅行路,渴望驻足安顿的感受。作家们在作品中所以能把酒旗的意象描写得这样鲜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酒旗是依情感记忆的方式内化到人们诗人心底的生活事象,因此当作家进入创作时,脑海里储存的表象,就会随着情绪记忆和心理联想,将其复现在艺术形象体系当中。

(取材于王少良、王欢文章)

材料三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独树一帜。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被许多店铺所采用。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所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台湾对传统店铺招幌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借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没有盲目地抛弃传统招幌,在很多商业区,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传统店铺标识。这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取材于樊清熹、许大海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招幌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周代悬挂旗帜已成为市场运行的标志
B.唐代经济发展,店铺已广泛使用招幌
C.明清的招幌信息只保存在文字资料中
D.民国时期传统的招幌被科技广告取代
【小题2】对材料一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韩非子》,战国思想家韩非著,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B.白居易,中唐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有《琵琶行》。
C.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代表作有《阿房宫赋》。
D.明代小说《水浒传》之中就有“三碗不过冈”的酒馆幌子。
【小题3】下列不属于酒旗自身作用的一项是
A.体现店主身份尊卑
B.显示店铺经营规模
C.传达商品交换信息
D.引发诗人内心诗兴
【小题4】《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贾政“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道:‘……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道:“……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宝玉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①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稻香村”这一酒幌属于
A.象征酒旗    B.标志酒旗    C.文字酒旗    D.“草帚儿”
②下列《红楼梦》中人物与其在大观园中住所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王熙凤——稻香村    B.薛宝钗——蘅芜苑
C.林黛玉——潇湘馆    D.贾宝玉——怡红院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招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招幌对建筑结构有要求且制作工艺繁复,但取材简单,经济实用。
B.传统招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也仍然可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C.在传统招幌中加入灯光效果,既便于夜间使用,又能保留传统的式样。
D.新潮商家使用传统招幌,实际上比使用灯箱式店铺标识更能招徕顾客。
【小题6】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独具匠心)
B.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C.千丝万缕(盘根错节)
D.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小题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招幌研究的文化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杜维明认为在“信赖社群”里,人与人的交往不是基于秩序的建构,而是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C.在不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的前提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
D.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中引用《论语》的相关记载,有力地证明了儒家文化和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
C.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入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儒家道德和儒家生态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者比后者更全面和深入。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