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故乡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①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养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我家距古井几十米远.每日里,从熹微初露到暮色降临,到古井边取水的人,从我家门前络绎不绝地 过,桶儿、筲儿发出吱吱悠悠、叮儿当儿的响声,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不时传进我的耳朵.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像刚下过春雨.
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相依为命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战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②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单薄得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这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今儿这个帮着挑一担,明儿那个帮着挑一担.老人院子里那口大水缸,长年不空,总有满缸水.我听村里人讲,两位老人多次表示,对帮他们挑水的人要给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你们白出力气啊.”老两口总是带着歉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们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住老人.
故乡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都清楚,那口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③它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小题1】第二自然段中横线上应填的动词是( )
A.经B.路C.闪D.走
【小题2】画横线的三句话运用哪种修辞手法,顺序恰当的是(    )
A.①拟人 ②夸张 ③比喻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C.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D.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小题3】文中画双横线句子是 句式。
A.疑问B.反问C.设问D.被动
【小题4】第六自然段中作者赞美了古井的美好品格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抒情B.记叙C.说明D.描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05: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剪纸艺术与创新

李强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附于作为人们生存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活态文明形态。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年俗为例,黄土高原、中原大地、胶东半岛的农村过春节,还是延续着铰红剪纸和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窗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吉祥,保留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传承的是节日本源的文化主题和方式。而婚俗文化习俗,则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俗。喜花、礼花、坐帐花等约定俗成的剪纸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天地阴阳相合、生命繁衍,营造出仪式特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看天吃饭,大自然的风雨旱涝对于农、牧、渔业生产至关紧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农村,干旱时铰“碰头娃娃”剪纸贴在水缸上或院外,以祈求天降甘霖。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形式上靠着民俗仪式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山乡农村的妇女群体。剪纸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在民间艺人眼中,中华大地,无花不美,无山不秀。他们通过一张张红纸,将生存中的信仰以及地域风俗,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代代沿袭下来。默默无闻的剪纸艺人,以其淳朴真实的剪纸对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剪纸一直是因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如没有太大的变化,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明形态中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积聚生成,民俗传承也势必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由于农耕文化基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民俗生活需求的土壤。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剪纸,首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进入国家发展视野。

民间剪纸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美术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旧有的剪纸,为所用而作,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剪纸作品烧了、破了,没人为之惋惜,但它像花开花落一样,生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工作者用旧有的剪纸形式宣传新生事物,始称之“新剪纸”或“现代剪纸”。新剪纸是剪纸艺人受新生活、新事物的感染,为剪出眼前的新景象而生。这类剪纸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承载起新民俗形式下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提高,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以最精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技法去歌颂美,塑造美,这样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规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区域特点与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民间剪纸,承载着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
B.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剪纸折射出的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被代代沿袭。
C.在农耕文明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民间剪纸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承前景堪忧。
D.民间剪纸作品被毁坏而没人惋惜,是因为其为所用、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农耕文明写起,论证了民间剪纸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指出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
C.文章阐述时代发展引起民俗传承急剧变化后,再表明该变化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剪纸要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规律。
【小题3】民间剪纸应该怎样传承与创新?请联系全文分别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些年文艺市场有诸多佳作。从《红海行动》等爆款电影,到《大江大河》等优秀电视剧作,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燃”是它们共有的标签。“燃作”正以火热的流行姿态,走红于当下文艺市场。

②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生起一团火,令人振奋,引人共鸣。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火种就是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励志拼搏、《我在故宫修文物》数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国宝的工匠精神……看这样的作品,我们与其说被一个个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说被涌动其间的进取、勇敢、专注的精神气质感染。“燃作”流行,折射出人们对正能量文艺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热情接受,在当下丰富多元、竞争激烈的文艺市场,正能量题材依然是“刚需”。

③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文艺成就,那些至今为人称道、传播甚广的文艺佳作,很多都充溢饱满的正能量精神。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养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在多少人的青春记忆里闪闪发光;《亮剑》《横空出世》等影视剧作,总让人内心激动、热血沸腾。这些“燃作”题材不同,形式多样,但无一不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无一不传递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

④有人说,时代在变,现如今媒介日益发达,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海量信息冲击之下,文艺还执着于正能量是否已经过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平台普及,文艺创作门槛在逐渐降低,确有一些不良创作风气,或以颓废为美,或以恶搞为能事。但事实证明,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文艺作品最终会被市场和受众抛弃。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真善美的需求只会持续炽热,对文艺作品“走心”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如何引领正向价值,呼应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是今天创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经由感染人实现提升人,正是文艺创作的永恒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正能量题材拥有更高远的艺术追求、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⑤当然,并非有正能量就是成功的“燃作”,还须有扎实的故事和优质的形态做支撑。正能量的故事若要避免主题先行,真正打动受众,需要精良的艺术水准、精妙的讲述能力。电影《战狼Ⅱ》成为标杆“燃作”,依靠的不只是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还有紧凑跌宕的故事剧情、引人赞叹的视效呈现。《林海雪原》若没有生动曲折的线索铺垫和故事设计,杨子荣的正气形象也难以生动鲜活。柴好方能火旺,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就是一捆捆好柴,保证正能量的故事越燃越旺。

⑥如今,大众文化形态日益丰富,我们有太多文艺样式可以为正能量题材赋能。一部影片可以收获几十亿票房、一条暖心的短视频可以收获数百万点赞,5G时代,我们诠释、展现正能量故事的手段会更加多元。此时,更需要文艺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挚动情、振奋人心的好故事、好素材,以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满足大众对优质正能量作品的真切期待。这是时代的呼吁,也是文艺创作者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王子潇《正能量文艺是刚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剥离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的外壳,使得正能量成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
B.近些年来,“燃作”因为题材不同,形式多样,而为人称道,传播甚广。
C.主题先行的作品没有“走心”,虽然故事扎实,终究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D.正能量作品带给人们精神养分,帮助人们提升自我,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象写起,然后归纳其特点,再阐述形成原因,逐步推进,由浅入深。
B.第3段列举众多艺术作品,是为了证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成就突出。
C.第4段论述大众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追求决定了正能量文艺必然成为“刚需”。
D.用“柴好方能火旺”来证明好的内容设计、艺术手法很重要,生动形象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进取、勇敢、专注等精神气质,是成就“燃作”的捷径。
B.于思想上无精进、于情感上无促进的作品,可以向现实生活寻求改造优化途径。
C.随着“燃作”的流行,以颓废为美和以恶搞为能事的作品会逐步改变创作风格。
D.5G时代,文化形态丰富、文艺样式多样,成功推动了众多 “燃作”火热流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园一片土。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溢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②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萦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具体□抽象,他们似乎□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节选自谢冕《永远的校园》)
【小题1】文中加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1)园(2)意识
A.(1)yàn(2)qiǎnB.(1)yàn(2)qián
C.(1)yān(2)qiánD.(1)yān(2)qiǎn
【小题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夙缘B.溢发C.梦萦D.不单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虽却只B.虽却更
C.既又更D.既又只
【小题4】概括“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在其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正青春》《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等现实题材剧深受好评。创作者在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以引发观众的共情,并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生动台词和精彩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不光是剧目单上的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创作领域,再丰富的想象力,到现实面前也会失色。尤其是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一次复杂深刻的创新实践,也经历着一场迅猛剧烈的社会变革,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矿藏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面对火热生活和巨变时代,创作者摆脱了那种“对现实绕着走”的自我预设,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捕捉蕴藏于现实褶皱中的社会课题。《遇见幸福》的主创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后”、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以及新世纪以来出生的“00后”三代人代际沟通的问题;《正青春》用职场新人的蜕变成长故事回答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大众就有倾诉讨论需求,以此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便应运而生。这些作品通过引发观者对某个人生命题或社会现象的关注,来改变大众固有观念,推动公共议题的深入探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的表情。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为了挖掘真实本质的书写内容,创作者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肯下苦功夫、笨功夫,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和转型期社会生态的丰富性,在历史逻辑之下呈现人物命运、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多维交织图景,以构成这个时代“审视”的表情。

当然,电视剧创作脚踏现实的大地,充满与社会症候贴身肉搏的勇气,并不意味着刻意夸大社会矛盾,渲染恩仇的“爽快”。虽然生活中存在困顿、冲突等负面内容,但那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如今,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相处、积极奋斗,这才是主流。创作者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为各种困惑、疑虑、不安答疑解惑,在热闹驳杂的现实之中沉淀提纯出时代的主流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营造的诸多时代表情之中,观众最需要也最渴望看到的是在真诚交流、深入反思之后豁然开朗、满怀希望的“笑脸”。

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表情”充满魅力。这些“表情”启示我们:电视剧创作关注社会话题就“有戏”,贴近百姓生活能“走心”,传递主流价值才“叫好”,反哺现实才能持久发力。

(摘编自云志《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

【小题1】下列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社会话题,并引发观者关注,推动公共议题的探讨,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
B.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积极体验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体现出对时代的审视。
C.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淡化社会矛盾,紧随生活主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营造出观众最希望看到的表情。
D.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共振,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考体验与创造,所呈现的时代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丰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上体现出一种并列关系。
C.第二段用例论法论证了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感知力紧扣社会课题选材的特点。
D.本文立足时代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指出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大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全面开花,力压其他题材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B.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对时代的审视,更表现为对时代的思考。
C.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面向社会,解答现实疑惑,倡导主流价值理念,增强社会向心力。
D.电视剧创作只有关注社会话题,贴近百姓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反哺现实才有出路。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网络改变人性?

①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向人类敞开一扇小窗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个新生的“网络空间”将会向世界展示何种风景或提供何种可能,我们也很难预料到,这项“新技术”〔 〕改变了世界,〔 〕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转,它衍生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战胜。如今,当网络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拓展我们的社会关系并成为我们“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 〕猛然发现,这项“新技术”所创造的“第二空间”竟然如此浩瀚、精密、复杂和充满灵性。

②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络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个人身份”也在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当我们因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烦恼时,我们可以去相关网站,向在线医生咨询,或者干脆在网上搜寻偏方,自己当一回“江湖郎中”;应有尽有的网上商城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电子邮箱进行互动;任何一个爱学习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聆听各类学科一流教师和教授的课程。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近在咫尺,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紧密亲近。

③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和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保持“在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严重。一些社会学家抱怨说,网络正在让人们变得孤独、自负、愚蠢。网络世界制造了大量强迫症、注意力紊乱症患者,甚至也有人逐渐沉迷网络世界,直至精神完全失控。当网民认定,网络空间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会被拉远还是会被拉近?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的降低,人们相互间的情感必然变得疏离,社会关系也必定随之降温。虚拟世界的五光十色会让网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泛滥的网络游戏必定会损坏现实世界里的温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的新书《一起孤单》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⑤说起互联网的未来,悲观主义者的言论总是令人震惊和忧心。他们说,网络对人类的改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网络世界让人们遗忘了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若是能够忘掉,那是否可以说,它已经不重要了呢?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真正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人类即将面对的生活会是电子化的,那些我们眼下觉得“电子化生活”中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今后都会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建立,人类必须开始慢慢地学习和摸索,如何面对智能机器。网络化的智能机器肯定比人类更有智慧,更加聪明,也可能比其制造者更加感情丰富,更有创造力,更加美丽迷人。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互联网会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肯定,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一定会被完全地、彻底地拉近。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 才B.不仅 而且 才
C.只要 就  则D.因为 所以 却
【小题2】概括第②段大意。
【小题3】第③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引用雪莉·特克尔教授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预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B.网络的确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提高。
C.在作者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总是令人震惊和担忧,因为无法确定网络是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一切皆有可能,积极和消极共存。
【小题6】本文的标题“网络改变人性?”是否可以去掉问号?请简要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