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B.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C.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D.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B.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C.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D.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8: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实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说的“天下”既包括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也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
B.从历史典籍来看,儒家认为“和”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C.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原则就是自尊和尊人。
D.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儒家认为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实现和谐相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街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德旺公的感慨,都是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引起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红卫、黄二楞和黄木根是德旺公看着他们穿开裆裤长大的。三人同一年出生,也同一年进的学堂。红卫心眼活,鬼点子多;二楞胆子大,敢闯敢干;只有木根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那时,三人去偷德旺公(那时黄村人都喊德旺叔)家的桃子梨子。出主意的是红卫,上树摘桃子梨子的是二楞,在路口把风的则是木根。三人屡屡得手,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小屁孩就是小屁孩,哪里会知道德旺叔早就知道呢。德旺叔读过几年私塾,又是黄村的大好人,在村里有点威望。有威望的德旺叔,当然不会因为几个桃子梨子被小孩摘了,就像别人一样去孩子爹娘面前告状,甚至骂孩子吓孩子。

德旺叔被黄村人喊成德旺伯时,红卫、二楞和木根长成小伙子了。红卫是村长的儿子,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镇干部,前些年还当上镇长了。德旺伯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红卫镇长他爹也就是个村长,他却当上了镇长,如今是儿子管老子了。”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红卫镇长长大的,小时候就心眼活,做事机灵,就知道他长大一定会出息的。这不,果然就出息了。”

二楞也不赖,虽然不是官二代,但继承了造反派老爹敢冲敢杀的血统,挖空心思想着发财。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卷进黄村的第一年,二楞就单独一人走出了黄村。在外吃了不少苦,这几年总算时来运转,发大财了。德旺伯也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二楞这小子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二楞长大的,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这不,发财了不是。”

只有木根没变。小时候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长大了还是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白天死守着那一亩三分的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变化的,就是小时候那白白净净、细皮嫩肉的脸蛋,如今成了一块皱巴巴的“包公脸”。年年窝在黄村,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每天相见。德旺伯也常对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木根这一脉,祖上以来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德旺伯又说:“话又说回来,木根在家里也好。这些年来,村里的后生、闺女和媳妇,哪个不是奔外面的花花世界挣钱去了。倒难为了木根,村里哪家的老人小孩没有得过他的帮助!”

德旺伯被黄村人喊成德旺公时,红卫、二楞和木根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二楞发财后热衷于炒股票,后来越炒越大,越炒越亏,去年连县城居住的一幢房产也抵了债务。风韵犹存的老婆在县城的房产抵了债务的第二天忍无可忍,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二楞只得独自一人回到黄村的那几间老屋。一双儿女也一个月难得回黄村乡下看他一次。德旺公叹息说:“行时都要运,二楞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唉,世事难料啊!”

红卫呢,官当得好好的,前段时间还传说要升副县长呢,想不到说双规就双规了。德旺公摇着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着官不好好当,要那么贪干啥!唉,世事难料啊!”

只有木根一如既往过着平常的日子。地里干活回家时,顺手从自己的果园里摘几个桃子梨子,回家哄着孙子和邻居的小孩。二楞回黄村后,木根有空就去他家坐坐,不时带些蔬菜什么的给他。前些天,田里收割完了,木根还想去看看红卫。村里人说,都关外地的号子去了呢,你老实兮兮的去哪里找?木根只得作罢。德旺公常说:“木根笨人有笨福啊。”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路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写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偷果子的故事,预示三人日后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德旺叔到德旺伯再到德旺公人物称呼的变化,德旺客观上成了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人生轨迹的见证人。
C.二楞发了财,德旺伯说“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
D.小说通过德旺对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的观察和评论,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小题2】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跟草最有缘,他们几乎是一起疯长的。田间地头,院落街道,甚至房顶,到处都是草的芳踪,有草的地方就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农村,树需要植,庄稼需要播,蔬菜需要种,这些绿色植物需要精心侍弄,浇水、施肥、管理、看护,唯独草,被称作野草、杂草,人们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孩子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割草。

②割草最怵头的是炎热的夏天钻进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如小溪流个不止,玉米叶子刮到裸露的肌肤上,划出道道红印,被汗水蜇得又痒又疼。这个时候,玉米地里的草没法用锄头锄,只能用手薅,薅不动的就用镰刀割。而最惬意的是在苜蓿地里割草,尤其是傍晚时分,小风儿溜溜吹着,苜蓿地平展展的,干起活儿来很清爽。记得有一次,割得累了,我躺在苜蓿上,像躺在柔软的绿色毯子上,听着草丛里虫子的鸣唱,望着白云悠悠的天空,享受着清风蓝天。阳光给簇簇狗尾草穗子镀上了一层亮色,在微风中摇曳。青草的气息一直萦绕在空气中,甜丝丝的,很好闻。

③割完草,用箩筐背回家,晾晒在场院里。如果家里养着猪和兔子,就拿一些喂它们,多数情况下,是晒干之后交给生产队牲口棚,算作工分。我们邻村有一个县里的马场,有时候我们把草打成捆用排子车拉过去,卖给马场,赚些家用。草是牲畜的粮食,称作草料。鲁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也。

④草的种类繁多,可不像庄稼,只有麦子、玉米、高粱、谷子等几类,草像天上的星星,不知凡几。小的时候,为了记住草的名字,也是为了消遣,我经常把草的名字跟村里的人名连在一起,编成顺口溜,诸如,燕子荑,找修己;灰灰苕,找军涛;蒲公英,找建东;马齿苋,找福建……当然,许多草的名字我是记不住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了大量植物(包括草)的名称,孔子说,读《诗经》的功能之一便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亲近。据统计,《诗经》共305篇,其中153篇写到植物,草字头的字满目皆是。如“芾”“荠”“荼”“蓼”“苓”“莪”“茆”……草色青青,绿意幽幽。古人生活的世界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种种草木抬眼即望,伸手可触,物我难分,浑然一体,不像现代人筑城而居,与自然暌违疏离了。屈原的作品中也充盈着草木的世界,尤其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遗泽后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萧艾也。”(《离骚》)读楚辞也每每从字里行间嗅到青草的气息。

⑤草是最低矮的植物,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之上。相较于蔬菜、庄稼、树木,草是最无用的东西,牛吃马嚼,任人践踏,与竹头木屑同类,因此地位卑微,遭人轻视。鲁迅在其《野草》中说,野草“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所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被称作草民、草根,上山的土匪被称作草寇。旧时代的平民百姓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就如同草芥蝼蚁,草菅人命是常有的事。

⑥然而,卑贱者又何尝没有高贵的一面。草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所有的生命一样应该得到尊重。怀有一颗大自然之心的诗人爱称其为“香草”“芳草”“幽草”,在他们笔下,这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著有《杂草的故事》,对杂草予以辩护,他写道:“有时候,一种植物成为杂草,继而成为纵横多国的凶猛杂草,是因为人类把其他野生植物全部铲除,使这种植物失去了可以互相制约、保持平衡的物种。另有一些可怕的杂草则纯粹是人类的短视所致。如果我们想要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处理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杂草,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也无法忽视它们的美、它们的丰茂,更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它们正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大部分植物的原型。被人类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杂草也许正努力维护着这个星球上饱受创伤的地方,不让它们分崩离析。”在这本书里,他将杂草比作我们的亲戚。其实,虽然杂草有时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但草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构成,如果没有草的存在,大地失去了植被,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山体垮塌,岂不最终和月球一样荒凉?

⑦民间多有“仙草”的传说,比如《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盗仙草(灵芝)救了夫君许仙。“神农尝百草”,中国对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普遍使用的中草药有5000种左右。人参、灵芝、枸杞、当归、黄芪、茯苓、白芷……这些草药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成为中草药的经典、人类的福祉。草成为仙草灵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谁还敢小视睥睨?

⑧如果说散落在世界角角落落的草,像散兵游勇,那么来到草原,就像来到草的根据地、大本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的世界,草的海洋,莽莽苍苍,横无际涯,绿色的波涛汹涌起伏,草们恣意撒欢儿,自由自在,任风抚慰,任阳光亲吻,盏盏各色各样的小花仿佛星星点灯,叫人心醉神迷。

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它们打不垮,毁不掉,挫不败,这是人类需要向草致敬的最宝贵的品格。

【小题1】请对第②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A.
【小题2】第④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A.
【小题3】文中第⑥段多处运用引用,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
A.
【小题4】请对本文的构思特点加以简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它只关注“客观数据”的呈现,而缺少对“主观数据”的反映。从社会学角度看,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因此,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就可能本末倒置,最终产生许多难以预期的后果。数据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无论是可以数字化的数据还是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大数据是汇集了行为主体、时间、地点三个维度的“数据宇宙”。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如果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我们就很难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也就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的没有个性特征的人去推导群体样态和社会构成。

犹如网络一样,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巨量化的大数据在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上也掩盖了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的意义。在连续的巨量数据海洋中,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它们在大数据霸权面前会成为微不足道的牺牲品,大数据简化了人们对数据差异性的认知。大数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数据样本巨量,更在于其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当前,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这很容易导致“数据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大数据滋生出“数据暴力”是大数据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有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然而,在巨量的大数据面前,实际上可供规范分析的数据只是极少数,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对这些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清理,形成规整的结构,是大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所在。在大数据中,其研究范式重在发现而不是推论,运用大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不应像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那样通过假设检验来进行推论,而应通过数据的总体归纳来达成对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否则就很难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大数据本身,而且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可能只占数据总体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从这个角度说,大量的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不仅如此,许多大数据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中含有大量虚假和有害的内容。如果我们纯粹凭借数据来判断和分析人类行为,甚至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和传播某种数据,就会导致许多误判。因此,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可能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也为各种数据造假和不当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辨识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盲目的数据崇拜造成误判,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洪流之中。

(摘自《大数据热中的冷思考》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所有数据说到底都是有关“人”的符号,所以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更多的是以数据为载体来进行互动的。
B.大数据能反映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因此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都不能仅仅被看作一个个数据符号。
C.把人及其各类社会行为变为更多的数据符号,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
D.大数据时代不应该脱离了人及其所在社会的价值本性,无限放大大数据的效应及其影响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大数据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大数据本身,而是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我们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
B.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的价值只要在其能够被规范成为可供分析的形式之后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
C.许多数据都停留在“碎片化”阶段而难以被真正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的“碎片化”导致人们难以系统认知复杂事物。
D.未经前期调研论证和规范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其数据量越大越模糊,其得到的垃圾信息也就可能越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大数据的碎片化不仅要求我们在数据清理技术、存储结构上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数据采集环节尽可能地做到规范,才能获得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
B.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处理这种复杂的巨量化大数据的技术,所以许多本身具有个性特征的数据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
C.因为有不可数字化的数据,因此尽管其比较、分析和归纳其实反映的都是人在符号层面上的一种互动,也很难从数据塑造出来有个性特征的人。
D.大数据给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带来便利,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数据,在大数据热中应该有冷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文艺批评已经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一起走进了微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批评时代。文艺批评、丈化批评、社会批评都曾是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批评家的职责和权力,而在微批评时代,普通大众随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表批评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是批评家。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批评言论来看,尽管大众的批评水准参差不齐,但部分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众多职业批评家汗颜。
“微”是一种能力。对批评而言,一语中的者是高人,一语道破天机者是神人。如果用只言片语便可道破一个用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的观点或道理,那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没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是不可能具备的。“微”是一种自由。批评之“微”,确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因为,微批评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也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更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只要有知性、悟性,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刹那的闪电,即可完成微批评的全部过程。而这珍贵的刹那,只有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
微批评虽然是由媒介技术赋予的、在微时代才出现的一种批评样态,但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中国古代的诗评与画评,就具有很强的微批评特质。对鸿篇巨制的小说的批评也很像今天的微批评,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没有用长篇大论,而是采用眉批、图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此外,汉语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将“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最高境界的。在当代专业文艺批评中,也有微批评的传统,那就是“酷评”,酷评的样态与微批评基本一致:短小而尖锐,只言片语却一语中的。酷评之“酷”,意在犀利、尖刻、酣畅淋漓,这也是微批评所追求的风格。
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能一概而论。就事实而言,微批评是鱼龙混杂的。因此,微批评对专业批评来说既有挑战的一面,也有将批评世俗化的一面,既有对专业批评家构成启迪和提升的一面,也有将批评乃至批评家稀释掉的危险。然而,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一定是有影响的。它至少是专业批评的一个参照,
是专业批评不可忽视的资源。试想,如果某些专业批评家的批评水准总是低于微批评家,那他将如何面对读者,如何面对自己?因此,面对微批评,专业批评家应该有自觉的应对策略。专业批评家不可以忽视微抗评的存在,而应当密切关注微批评,将微批评充分纳入自己的视野,从中发现更多批评资源、批评视角和真知灼见。专业批评与微批评之间应该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专业批评家通过对话充分了解微批评家们的观点,微批评家也可以通过对话在专业批评中寻找参照、寻找灵感,以实现专业批评和微批评之间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这种互补互动关系,必将构成当今批评一个强大的张力场,共同营造当今批评的繁荣,共同推动文艺的发展。
(摘自李震《走进微批评时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用只言片语道破一个深奥的观点或道理,需要有深刻的体悟、高超的概括力和卓越的语言天赋,可见“微”是一种能力。
B.批评之“微”体现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所以,微批评没有写文章的负担,没有引经据典、资料索引的拖累,没有必须表达的压力。
C.微批评在中国的批评传统中是有根基的,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石头记》,他们采用眉批、圈点、点评的只言片语就入木三分。
D.微批评和专业批评若能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必能为当今批评提供强大的张力,营造其繁荣,推动文艺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是批评家的时代,尽管大众批评有些是缺乏水准的,但也有一些言论异常精辟,甚至令许多职业批评家惭愧。
B.在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珍贵的刹那”,在这一刹那,有知识有悟性的批评者可以与批评对象的强对流爆发一道闪电。
C.酷评与微批评的样态基本一致,都是一种非专业的文艺批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短小尖锐,一语中的,犀利尖刻而又酣畅淋漓。
D.“以片言知百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汉语表达方式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倣批评还是酷评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一境界的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批评能给专业批评家带来启迪,促其提升,这是微批评积极影响的体现,但微批评也有将批评乃至批评家稀释掉的危险。
B.微批评的出现对专业批评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作为专业批评的一个参照,它是专业批评不可忽视的资源。
C.因一些专业批评家的批评水准低于微批评家,故专业批评家应以微批评家的批评为参照,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自觉提升自己。
D.作为专业批评家,一味地否认微批评的价值,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密切关注微批评,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