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奇石
许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 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名声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惟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未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把握叙事节奏的功底不同凡响。人物众多,行文从容舒缓,读来如同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些许调侃,漫不经心地品评着世态人情,弥漫着清淡隽永的意味。
B.在本应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居然以近乎传记的笔法,花了近1/3的篇幅大谈凌河文士万锦堂的收藏癖好。这种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使整篇小说显得舒缓有致,动静结合,前后呼应。
C.小说语言是很独特的文白交杂。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特别是对农民的语言、神态描写,很值得玩味。在浅近文言之余辅之以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乏幽默。
D.万锦堂与农民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小说整体文气显得舒缓沉静,这部分则波澜起伏,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战争”,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动感。
【小题2】划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一句该如何理解?
【小题3】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0 08: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4段详细叙述“她”的行程与“他”的住地,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在大漠戈壁生活的艰苦和“她”前去分手的决心。
B.“他”引用孟子的句子,说明“他”虽然身处荒漠戈壁,但是胸怀理想,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C.小说写“夏花”,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无比坚贞的女孩的形象。
D.文中“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中的“居然”,说明青菜在戈壁出现是奇迹,同时为后文写大漠里的“菜地”作了铺垫。
E.小说中司机的介绍,不仅使“他”的形象更为丰满,而且照应了标题“大漠里的旗帜”,这样的设置,匠心独运。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为什么以“大漠里的旗帜”为题。
【小题4】根据小说末尾的情节,推测“他”与“她”的爱情结局,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小题1】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小题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小题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小题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瑞,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B.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C.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D.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既是首次对我国一线城市、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综合评估的成果,也是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的重要参考。

报告针对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图”的概念,研究破除引进人才中“钱来钱往”的怪图,努力实现“以心换心”的境界,打造一个不仅引才聚才、更育才养才、助才用才的安居乐业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高地,从而不断提升区城创新力与竞争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评估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中,北京平均水平最高,其他名次分别为广州、深圳、上海和杭州。

(摘编自《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硅谷风投教父保罗·格雷厄姆说“创业者要去配得上自己雄心的地方生活”,因为完成一番事业需要支持者、资助者,而一个适合的环境会让创业者如鱼得水。现实也正是加此,少数中国“创业之城”孕育了中国绝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按城市划分,统计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中,北、上、广、深,就这五座城市拥有的独角兽公司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独角兽公司之都”离不开北京丰富的人才、资本、媒体等资源,但更与其活跃的创业氛围息息相关的是对创业理想宽容度高。在北京,起进任何一个的咖啡馆,你都可以听到有人在谈论互联网,“电子商务、流量、直播、网红、用户体验、商业接式·……”没人会嘲讽你的梦想,反而会和你一起思索,甚至可能一起去实现梦想。

金融业是拉动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上海的金融环境让马云也不得不将支付宝总部从杭州迁到上海。既然上海的独角兽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那为什么上海的整个互联网创业氛围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上海没有出现滴滴、快的这样前期靠大景烧钱来获取用户、培养市场的公司。在资本寒冬未来临之前,一个北京的创业者只要有了想法,就会先去实行,然后创始人再到投资者面前“忽悠”一番,差不多钱就会到账了,而对上海的创业者来说精打细算才是其鲜明的风格。

广州是以低调、务实、不喜张扬的从商风格著称的老牌商埠,2014年全国城市GDP排名第三、机场吞吐量全国城市第二、高校教量全国第二……广州的创业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一线城市的丰富资源上。但与深圳相比,科技创新是广州明显的短板。

在杭州的8个独角兽公司中,除去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的,剩下的7家中有4家都是与电商相关的,这或许是因为阿里巴巴早已为他们培育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电商市场环境。阿里巴巴的存在就像一个核电站一样,它的能量辐射着整个杭州的创投圈,令整个城市的产业和创业环境都趋于“互联网化”。

深圳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数量有7个,仅智能硬件就占了3个。这与深圳完善的硬件生态链以及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密切相关。深圳几乎没有本土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它却在八九十年代孵化出了像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靠的都不是忽悠与概念,而是扎实的研发与强大的现金流能力。

注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文中“独角兽”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次对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进行综合评估,其结果可帮我们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
B.《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提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的概念,解决了“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
C.“独角兽”是古代西方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神奇动物,在材料中用它来比喻未上市的、估值达10亿美元的企业。
D.北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独角兽公司之都”,是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独角兽公司最多,差不多是上海、杭州、深圳这三座一线城市的总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线城市用“钱来钱往”的方法是不能引进人才的,只有用“以心换心”的方法才能引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B.保罗·格雷厄姆认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青人,只有到一个同样有雄心壮志的地方工作,才能施展才华。
C.在北京,不管你的互联网理想是什么都能得到尊重,甚至还可能有人投资助你实现理想,但上海却不是这样。
D.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独角兽公司比深圳少,这是因为广州与深圳比起来,科技创新要略逊一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说明北、上、广、深、杭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原因,以及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一个共同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在全国热映。这部影片自 3 月 2 日登陆全国院线以来,掀起了持续的观影热潮,截至 3 月 16 日,其票房已超过 3 亿元。
美国知名新闻网站“Quartz”报道称,《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
(摘编自《境外媒体热议<厉害了,我的国>》,2018 年 3 月 20 日《中国日报》)
材料二:
影片3月2日上映,各大院线纷纷将其搬上影院头条,下面是对观众数据的分析。

(摘编自百家号《<厉害了,我的国>票房分析》)
材料三:
影片告诉我们的其实不仅是那些伟大的创举、恢弘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它还告诉我们在这些问鼎世界巅峰的工程中,那些献出青春、献出力量,乃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中国人,它还告诉我们这些创世纪的工程项目中中国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在战争年代需要一种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其实,即便就在和平建设年代,特别是在攻坚、创业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具备一种倾心尽力、冲锋陷阵的牺牲精神。
(摘编自《<厉害了,我的国>背后是千千万万“厉害了, 我的中国人”》,《人民日报》)
材料四:
坦白说,笔者曾担心过政论性影片的表达会不会令一些观众不以为意,甚至可能产生排斥情绪,事实则证明,《厉害了,我的国》用人物自己讲故事的基本策略淡化了“政论”色彩,用一个又一个的真情人物和鲜活故事把 “政论”融于观众的感性体验,再化为理性思辨的基石。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也随着新一代年轻观众登场,主旋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从《战狼》到《战狼 2》,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从《建军大业》到《厉害了,我的国》,主旋律电影在一次又一次的市场成功里焕发了全新生机,观众们热情地在主旋律电影里拥抱以国家为使命责任的主角,认同以民族为身份背景的英雄,这不单纯是讲故事的手法或是艺术本身的进步所带来的成功,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政治气候、舆论主力的改变创造了成功前提。
艺术反映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成就也滋养着艺术。如果不是身边真真切切的发展成就,如果不是身边真真切切的生动人物,创作者再努力地讲故事,观众都很难信服,更别说是感动了。与更加磅礴和震撼的新时代成就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视听表现手法展现了真实的宏阔和伟大;与更加动人和细腻的新时代人物相比,《厉害了,我的国》只是运用了准确和恰当的声画记录手段还原了真实的质朴和崇高。
(摘编自《<厉害了,我的国>撰稿人创作谈》,2018年3月7日搜狐新闻)
【小题1】下列关于《厉害了,我的国》相关情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害了,我的国》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我国近五年来在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真实性更是其征服观众的原因。
B.《厉害了,我的国》的观众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 60%,因为这一代年轻人对高新科技更加关注,更有感受。
C.《厉害了,我的国》的创作团队通过视听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给观众提供了更多感性体验,淡化了“政论”意味。
D.《厉害了,我的国》不仅展示了我国的伟大创举和恢弘业绩,而且讴歌了在整个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牺牲的人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通过票房数据、观众构成等,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程度和认可状况。
B.材料三和材料四通过媒体人的评论和创作者的表述,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厉害了,我的国》独特的表现手法。
C.《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映表明和平年代的人们同样渴盼战争年代具有的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D.《厉害了,我的国》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积极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部政论性影片却赢得了不俗的票房。
E.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电影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记录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在于探讨获得成就的原因。
【小题3】《厉害了,我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