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上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质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
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尽于词,理尽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文中谈到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说的“形式上”“实质上”具体指什么?
【小题2】简要概括文中论述的散文特征。
【小题3】如何理解“诗的形式来自于实质的自然需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6 03:5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放心吧。”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这样的话,他能絮絮叨叨说上半天。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说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编自《百花园》)

【小题1】请简要分析在“父亲”耳聋后,“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的原因。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理解“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小题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统计,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60%-70%(2015年由于《大圣归来》超预期表现,进口动画片占比为55%);目前进口电影平均票房1亿元-2亿元之间,优于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单部平均票房不断上涨,2019年单部平均票房与进口动画电影基本持平。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差距的背后是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基础薄弱。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内动画制作起步较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三维动画技术逐渐成熟,少量头部一线制作公司制作能力可以媲美国际水准,但整体制作水平依然落后于国外企业,缺乏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以及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而这恰恰是动画电影产业所高度依赖的。

“动画电影的制作工艺复杂,培育周期较长,面临成本和周期的挑战。迪士尼动画电影单片成本在1.5亿美元左右,资金储备和全球发行渠道允许其雇用500多人的制作团队,拉长制作周期(迪士尼一部片子通常制作周期为5年),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制作。”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指出,而国内一部动画电影的成本仅是迪士尼的几十分之一,主要的回收市场还是在中国,没有相应的海外渠道,市场规模小,回收渠道有限。国内动画电影通常受成本和周期限制,团队规模小,制作时间短,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负荷重。

(摘编自于蒙蒙《“哪吒”火了 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中国证券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二:

要缩小差距,首先从模仿、学习欧美和日本动画开始。在发展初期,模仿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中国动画电影要达到与欧美、日本动画电影并驾齐驱的水平,甚至争取后来居上,单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利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就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探索本土风格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更新和改进。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题材取自古典名著,创作中还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最终取得了高票房、高口碑的双重肯定。影片的成功使民族化创作风格受到关注和热议。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始,展开了一部唯美的中国风动画,从人物造型、场景设计、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该片在上映的两天内便取得了上亿的票房,得到了市场的肯定。2019年,由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制作的《白蛇·缘起》,则是在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时在3D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画面精美,构图讲究,比之前的电影有了新的进步,收到了不少粉丝的追捧。

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在大量运用古代传说、故事、元素、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摘编自朱玲玲《动画电影本土风格研究》)

材料三: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回答了国产动画电影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

不只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涵养了中国民族动画电影,孕育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力作,造就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今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让人看到“国漫崛起”的希望。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国内动画制作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国产动画电影制作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B.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而且平均票房优于国产动画电影。
C.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进行再创作,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是必然的。
D.国内动画电影可以借鉴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做法,应对动画电影的制作的各项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的比例一直超过国产电影,占比为60%-70%。
B.《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说明中国动画电影通过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探索本土风格的这条有效路径,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
C.中国动画电影只要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就一定能超越欧美、日本动画电影的水平。
D.国产动画电影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国产动画电影要获得成功,需要作何努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书院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为唐宋以来千年文脉之所系,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为人文鼎盛之地,而书院之设则始自宋仁宗天圣年间,即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南宋诗人范成大所称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四大书院”,其中的金山其实就是指茅山书院。

③大抵言之,清代虽然是我国书院发展的晚期,但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故亦是我国书院的最后辉煌期。而江苏以其经济、文化之巨大优势,书院的创办更是盛极一时,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

④书院数量和规模空前增加。在清代,江苏境内书院的创办以江宁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五个地区最为兴盛,江宁府作为当时江南府的省会,除了省会级书院钟山书院,著名的还有惜阴、尊经、文正等多家。因此,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其他省会所不及。扬州则有安定、梅花、广陵三大书院,因扬州有两淮盐利,故书院办学经费十分充足,几乎可与省会江宁府相颉颃。苏州时为江苏巡抚的驻地,加之人文兴盛,故苏州的书院“分课制艺经古,其风气不下于江宁、扬州也”,著名的书院有紫阳和正谊等。

⑤师资雄厚。清代江苏由于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优势。从而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书院师资力量十分雄厚。钟山书院作为省会级书院,其主讲者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如杨绳武、夏之蓉、钱大昕、卢文弨、姚鼐、朱珔、陈恩泽、胡培荦、李连琇等皆曾任钟山书院山长或主讲。而其他书院,如俞樾掌紫阳书院,冯桂芬掌紫阳、惜阴、正谊等书院,俞正燮掌惜阴书院,李兆洛掌龙城,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等掌南菁,皆为学界之翘楚。

⑥书院学风纯正,治学以考据为主,亦不乏经世之学。各大书院皆有严格的院规,在考课、学业、学风等方面规定明确,生员践行不得稍有逾矩。杨绳武主钟山书院,其制度规约中即有二戒:“一戒抄袭倩带,一戒矜夸忌毁”,直指治学不端之要害。乾嘉以降,考据之学大兴,时书院以朴学为务,亦是大势之所趋,然在此主流之下,随着清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经世致用之学渐起,而后江阴之南菁,更是以实学为本,而以经世为务。

⑦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当时江苏各府书院多从全国选拔生员,故能集一时之秀,再经过书院的的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人才。其培养才人之众,可谓空前,仅“陶澍扶苏时,书院肄业生达千数百人”。而所有学术人才之优秀,亦罕见其匹。如从扬州各书院中肄业的有段玉裁、王念孙、汪中、刘台拱、孙星衍、洪亮吉、任大椿等人,皆清中晚期学界之中坚。

⑧光绪年间,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办书院,而径取名曰“南菁”。其历时虽短,但在西学大潮澎湃来临之际,它一方面为传统书院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亦为新学开启了先声,实无负于“南菁”之名。进而言之,如果说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白鹿洞、岳麓等开创了传统书院事业的先河,引领了潮头,那么清代的江苏书院则为之圆满地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摘编自《清代江南书院文化成就卓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的设立使得江苏之境自六朝以来即是人文鼎盛之地,侯遗所创的茅山书院即范成大所称“四大书院”之一。
B.清代的江苏书院之所以盛极一时,在学术和人才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创办书院。
C.江苏境内各府书院兴盛,其中江宁府的书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层次,皆为扬州府、苏州府书院所远远不及。
D.唐宋以来,我国书院赓续发展,白鹿洞书院等开了先河,而清代的江苏书院则为之圆满地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说,指出书院在我国学术发展和文化教育史上的影响,为下文对明清书院论述的深入展开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B.本文主要论述清代江苏书院文化成就卓著,前两段为引子和张本,中间五段为主体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其历史地位。
C.文章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从书院的数量规模、师资、学风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入进行论述。
D.最后以南菁书院的命名为例,是为了论证北方书院根本无法和南方书院相媲美,江苏书院才是书院的完美休止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我国自唐宋以来古代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一直绵延至明清,真所谓千年文脉之所系,意义非凡。
B.众多著名学者前来书院讲学,有很多人并不主于一地,而是在江苏各大书院间流动担任山长或主讲,尤可称道。
C.江苏各府书院人才培养成效卓著,涌现出一大批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人才,清中晚期学界之中坚皆出于此。
D.朱熹在《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中曾有“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一语,而清代江苏的书院,堪当朱子之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话,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交织在一起。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铁定的褒义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以人类理性为内核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带来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流逝线性进步,永无止境。不料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若干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进步”已经连带出太多的问题,以至让进步举步维艰,很难持续下去。于是“进步”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反思质疑的对象。
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博瑞看来,这种高扬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进步论的出现其实很晚,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历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和压倒优势的反而是“退步论”,人类社会中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历史观都是倾向于“退步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相信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一个“单纯质朴、天真自在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一再堕落而又力挽堕落的过程,这和《圣经》里表述的历史观也是大体一致的。
从18世纪初期算起,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三百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发展进步带给人间的并不全都是福音,20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性的畸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是超高效、大规模的生命毁灭。给这种“进步论”更响亮地敲起警钟的,是地球上,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岂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美梦吗?“进步论”在走红近三百年后,“进步”的初衷似乎已经大部分落空,在今天的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进步论”渐渐失去了大半信誉。
实际上,“进步论”从产生伊始就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批评和抵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可以看作反对“进步论”的一位旗手,他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错误”。在卢梭之后,再次对现代文明进步论发起攻击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过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马尔库塞则用同样尖刻的语言指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都不是向‘野蛮状态的倒退’,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必然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下,由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决定的社会进步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神话”。
有趣的是,启蒙话语中的“进步观念”本来是力求以“科学”为依据的,后来,在科学内部也开始了对于这种“进步观念”拆解与颠覆。在爱因斯坦发现物理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同时也发现“进步”所依托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直线的、匀称的、无限的。爱因斯坦在晚年常发出如此感叹:“人类对于无尽止进步的信心,仅在五十年以前还是那么广泛地流传着,现在却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
(摘编自鲁枢元《关于进步文学论的反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的观念虽然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进步的止步还是引起学界对“进步”的质疑。
B.相对于“黄金时代”,人类社会其实一直是退步的,这种状况直到启蒙时代才发生变化。
C.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等,令“进步论”渐失信誉。
D.近三百年来,思想家们对“进步论”屡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揶揄它是“现代神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实践史和思想史中取材,针对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作了层层深入的反思和质疑。
B.文章引入了从柏拉图到马尔库塞等思想家对进步论的批判,指出进步论的错误所在。
C.用“进步”初衷落空的论据“摆事实”的同时,文章还论及了“进步论”的逻辑谬误。
D.人们对“时间”概念的重新认识,让依托“时间”、力求“科学”的进步论失去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观念与科学和理性相关联,但其“理性”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而“科学”则指向物质主义。
B.进步论者,相信未来更好,退步论者过去最好,以此看来,推崇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孔孟和歆羡远古社会的老庄也是退步论者。
C.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说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都是人类福祉的进步,他同样能带来人类灾难制造能力的“进步”。
D.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而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结论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