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侠气的中国文人—金庸

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侠风盖世。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庸说这十四个字就是他的青春。谁都躲不开生死的审判。但是,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有人问他:“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像极了他笔下的大侠。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他继承了家族好学的传统。在读书这方面,金庸也可算是个“痴儿”。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也正是因为他少时就博读诗书,才能在写小说时将典故史拿捏得游刃有余。虽然出自书香门第,但是金庸可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反而在那个时代里还稍稍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也直接导致了他高中和大学被开除了两次。

学业上的滑铁卢终结了他成为一个外交家的梦想。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外交系开除了的浑小子,日后会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这或许是另一种更加适合金庸的外交也说不定。

侠,首先得是人。金庸相信,如果小说家只会哗众取宠,虚伪敷衍,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再正义凛然,也不会有半个人信的。

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全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每天一边写社论,一边写小说。他不仅将写小说的稿费全部投了进去,还高强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有见证者说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金庸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了小说中。《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是为正义发声的人,往往容易被冷箭暗算。在那个黑色时期,谁都不知道,一个好好的人会不会突然就没了。金庸却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空有一身本领却伤天害理,又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侠?从此家国情怀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主要的命题。

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面对少数民族南下,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郭靖夫妇明知襄阳不可守,也不惜战死沙场。萧峰用气壮山河的一死,换取了宋辽多年的太平。《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哪一个不是视家国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是超越民族边界的,也是“侠”的最高境界。且不说郭靖、萧峰这样的大侠,就是一般的侠义之士在民族大义而前,也从不会计较个人得失。金庸小说中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

金庸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憧憬着“侠”的时间,但是到了最后都会明白,我们只是普通人。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闲人,江湖、武侠都被他拋在了脑后。所以,《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只是个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执念,却恰好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江湖之中最多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成为萧峰、郭靖和韦小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相。

相关链接

①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金庸的作品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他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了小说,提高了小说的品味,同时和我们所有的读者,我们华人文化圈里的读者,在深层次上有了一种心理的共鸣。

(摘編自陈洪《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性格有些叛逆,对看不惯的事会直接表达出来,以致他高中和大学两次被开除。
B.金庸在《明报》工作时,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这是因为他不愿被自己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C.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无论是大侠还是一般的侠义之士,都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赴义,这些人物反映了金庸的家国情怀。
D.金庸以《鹿鼎记》封笔,在韦小宝身上寄托了他对江湖的深刻理解;江湖中有大侠,更有心怀七情六欲,妄想执念和侠之梦想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没有因为学业的滑铁卢跌入人生低谷,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B.金庸虽然不像他小说中的大侠那样武功高超、本领强大,却同样敢为正义发声,心系家国。在他看来侠首先得是人,有热血、有担当的人。
C.金庸认为“大侠”之所以“大”,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一身本领,更是因为他们深明大义,甚至能为国为民而献身。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D.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也从小说中参悟人生。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了金庸豁达而朴实的生活观,《鹿鼎记》则启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个普通人。
【小题3】“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样体现这一态度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0 10:4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鼠来信
阿青:
你跟小敏真不够意思!我关了进来两个多礼拜了,你们也不来看看我。我在这里受感化教育,很受苦哩。感化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的意思,天天要念书,还要写读书心得。我离开国民小学,就没有正经看过一本书,哪里会写什么读书心得?我们天天早上上国文、历史。民族精神教育,很莫意思,我常常想打瞌睡,又怕老师骂,只好猛掐大腿。今天早上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课,老师给我们讲岳飞的故事,岳飞就是打金兵那个宋朝大将,你知道吗?老师说,岳飞的老母用针在岳飞背上刺字岳飞老母很厉害呢!老师在黑板上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有一个混小子问:“精忠”是什么意思?差劲!连“精忠报国”都没有看过,火车站的牌子上不是常有这四个字吗?老师说中国家庭的母教很重要,岳飞有了那样明大义的母亲,才会变成民族英雄,所以老师要我们以后听从母亲的教导。那个混小子又起来捣蛋说道:“老师,我阿母是宝斗里的妓女,明什么大义呀!”老师一脸通红,说不出话来。我们在下面挤眉眨眼,嗤嗤暗笑。下午的职业训练比较有意思,我选的是染织科,中坜大中华染织厂一个老师傅来教我们。今天刚刚学过配色,很好玩,搅一下一个颜色。老师傅赞我配色配得很准,我问他,日后我出去在染织厂找得到一份工么,他说没问题,只要我努力跟着他学手艺就行了。
阿青,我们这里是个强盗窝哩!我不过在旅馆里拿了人家一点东西罢咧,算不了什么。这里的混混,作案比我精彩多了。他们真的持枪动杖到人家家里去打家劫舍呢。有一个竹联帮的头头,因为跟三重的天地帮武斗,把天地帮一个老幺杀成了重伤。这个小子是个混世魔王,在我们这里称老大,手下有一批喽哕,帮着他耀武扬威,专门欺负人。这个小子横得很,动不动就竖起眼睛指到人头上说:老子要你好看!好哥哥,我整天混在这群强盗里头,怎不教人提心吊胆哪!我打定主意,好汉不吃眼前亏。昨天还挨了那个头头一顿揍,打得我头冒金星,我只好赖在地下装死狗。你们又不在这里,我一个人能还手么?有一个傻子不知厉害,顶撞了那个混世魔王几句,晚上让他们捉了去,你猜干什么?灌了一嘴巴的尿!
在这里,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把我归成“惯窃类”;你说难不难听?每个星期三,有个师范大学社会系的研究生来找我谈话,他说他在研究台湾青少年的惯窃问题。他问东问西,挖我的材料。他问我为什么喜欢偷东西,我说我看见人家的东西,喜欢就拿来玩玩。他说拿人家东西就算偷窃,我说光拿东西不拿钱,算不算偷窃。那个研究生唔唔呃呃答不上来,给我考倒了。我跟他说,我有一次拿了人家一个皮夹,里面有几十块美金,我看见没有别的东西,那个皮夹也莫意思,便又放回那个人的口袋里去了。那个研究生把我说的话都记了下来;他说我是个极有意思的特殊个案,他说我的啦理有问题,他要建议辅育院给我心理治疗。去他娘的,我的心好好的,治疗个鸟。
阿青,我的百宝箱呢?你千万要替我好好收藏起来,不要让别人发现,把我的宝贝偷走了。你来看我的时候,拿枝钢笔来给我玩玩。不要拿那几枝好钢笔,拿那枝旧的蓝色犀飞利就够了。这里的人很可怕,好东西不能露白。好哥哥,你到底什么时候来呢?你们再不来看我,我要闷死啦。
祝新春愉快
老鼠
一月廿一日
又:聚宝盆的卢司务今天来看我,还带了一只熏鸡来给我打牙祭。卢司务这个人很讲情义呢。我请他把这封信带出去寄给你。听说这里寄信要检查,讲这里的坏话不行的。前天有两个小子想逃跑,给抓了回来戴上了脚镣。两个小子走路左一拐右一拐活像两只螃蟹。
(节选自白先勇《孽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封信是老鼠写给阿青的。老鼠此时在狱中,信始抱怨阿青和小敏不够意思,是朋友之间的玩笑,不是真的指责。
B.本文为一篇书信体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记叙,因而叙述更为真实、生动、客观。
C.作者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展现老鼠的性格,如他对混小子、老师傅、竹联帮头头及研究生等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个性。
D.老鼠是一个问题青年,尽管身在狱中,仍然调皮捣蛋,欺软怕硬,戏弄老师,嘲笑狱友,嘲笑社会系的研究生,对待混世魔王却只能装死狗,都是这种品性的表现。
E. 小说借老鼠之口,侧面反映了当时台湾监狱的现实,深化了作者关于台湾监狱管理问题的思考,这也是小说的主题。
【小题2】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老鼠”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5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⑪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⑫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1947年的清华园。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11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继承。
B.耄耋:形容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的样子。
C.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D.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
C.第⑫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自救。
【小题3】第④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
【小题4】请简要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小题5】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
A.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1769年,匈牙利工程师制作了一台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这台“设计巧妙”的机器,实际上是将一名棋力出众的棋手隐藏在其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然而,2006年,当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与电脑“深弗里茨”对抗时,却少有人将这台机器同237年前的“冒牌货”进行类比。两者本质上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棋手换成了软件程序员,不用置身在机器之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

电脑和人类棋手在棋盘上的对抗,实际上也具备了这种让人迷恋的“巅峰之战”的特征。只不过,从体力的角逐变成了脑力的对决。从10年前的卡斯帕罗夫对决“深蓝”,到今天的克拉姆尼克对决“深弗里茨”,棋盘上面对面的是两个极致:一边是人类智慧的“偶像”,另一边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人对电脑怀有“偶像崇拜”的心态,越是不了解电脑,越觉得它神秘,甚而有些"恐怖"。因为它看起来,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和控制,而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它,这个"硅怪物"似乎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

从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到基努李维斯的《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些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讲述的都是人创造的智能机器挣脱人类控制,进而用各种手段"统治地球"的故事。但是,有科学家却明白无误地表示,他看不到电脑有全面战胜人类的可能,因为理论上,电脑是只会因循而不会创造的。

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那么,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乙)

“更深的蓝”在关键的第六局赢了棋王卡斯帕罗夫。荧屏上可以看到现场棋迷屏息凝神观看比赛,随即又看到棋王双手掩面陷入苦思,以极端痛苦的表情宣布败北。这是有史以来电脑第一次打败人类棋王,也是卡斯帕罗夫称霸以来首度落败。

电脑战胜人脑,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令人深思。《纽约时报》报导中曾提到棋王卡斯帕罗夫采用了“功能论”的观点,把智慧锁定在它的功效与成果上,但是IBM反而没有那么看得起“更深的蓝”,他们的观点是“智慧至少应该代表一种可以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而这一点却是‘更深的蓝’办不到的”。他们还认为,“智慧也应该包含情感和意识”。

这真是可圈可点的一句话,如果是人类智慧,它必须包括它的失误与挫败。然而,在这个情感及意识过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如棋啊!)以及随之产生的错误与失意,都是人类高贵的挫败。惟有在不断挫败中奋起,不屈不挠去追求或达到更崇高的理想,才能让人性与灵性在超越胜败中取得和谐一致。即使阿城《棋王》中的那位“棋王”王一生碰到“更深的蓝”,也会同样败在它的手里,因为“盲棋”正是电脑记忆的拿手好戏,它能够在一瞬间考虑2亿着棋,如此以一敌七的盲棋又何足道哉!但是“更深的蓝”永远不懂一盒乌木篆字的棋子与一副用牙刷柄磨成的棋子的区别,也不理解为何王一生在赢棋之后,呜咽着,哭喊着,怀念他的母亲。

还有,当“更深的蓝”打败了棋王,它胜利的喜悦在哪儿?

附表:

【小题1】甲文第二自然段“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甲文作者说“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
【小题3】乙文描述卡斯帕罗夫失败是“极端痛苦的表情”,作者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比较两文的异同,完成下表的填空。

【小题5】对甲、乙两文论述重点概括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B.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C.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D.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小题6】阅读附表,分析概括表中信息,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可以分要点说明;不必详述具体数字;不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