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草原文化精神无疑是其不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所以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就格外突出,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观念。活跃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草原民族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多维度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强烈的在依守自然基础上的对自然的追逐占有意识,其次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进取征服的精神,这一方面源于本身物质生产资料的匮乏,另一方面又是生产方式的游牧特性所致。游牧本身就是草原民族天下观念的宇宙意识所致,即有水草的地方就是游牧所在之处,《敕勒川》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意识引发了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发生的游牧民族政权对农业政权的掠夺性战争,其手段的直接、凌厉体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征服特征。
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更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正如盂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境遇愈是艰难,,精神世界愈是通达深幽。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特别是上升到哲理探求的境界,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别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专注于外在世界、生存环境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当个体身受自然和社会的挤压之时,他并非逆来顺受,自怨自艾,或者在自我精神世界中营造一块属于自我的美好园地,而是勇于冲破一切既成政治体制、社会习俗的辖制,以个体的勇敢、智慧、意志重新建立人生存在的理想格局,使富于实践性和冒险性的英雄主义色彩愈发亮丽、夺目。蒙古民族的英雄群体成长就是典型的例证。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文化精神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不断表现和深化的中心。
B.引用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为了强调草原生活中具有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C.草原民族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与适应农耕文化的能力都特别突出。
D.作者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政权对农业政权的掠夺性战争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英雄的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精神风尚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证时用了例证法。
B.作者对草原民族多维度的人生态度从两方面进行了诠释,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C.文本通过与农业社会中产生的忧患意识的比较,重点阐述了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
D.文本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草原文化精神的特征,体现了草原文化的优越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庸置疑,在草原民族文学中没有逆来顺受、自怨自艾、不敢抗争的个体。
B.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其忧患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生存困扰下的自我拯救、自我飞扬。
C.古代北方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对其文学精神风尚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D.《敕勒川》形象地说明了游牧本身是草原民族天下观念的宇宙意识所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4: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由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
【小题1】下列关于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贺卡是表现礼节的一种传统形式,在个人重大事情前呈送贺卡,显得形式庄重,又能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方便。
B.贺卡初期‘名帖”,后来有“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贺年帖”等名字,这些名字显示出贺卡名称和功能的进步。
C.唐宋以后,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作者认为,进入商业社会,贺卡上表现出的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让人唏嘘叹惋。
D.贺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时尚的电子贺卡是倡导低碳环保的产物,它因不浪费木材而受到青睐。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中国传统文化“礼”引出“贺卡”,阐述了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的原因。
B.文章以贺卡为对象,分别介绍了在时代变化中,贺卡的名称、功能、呈送方式、形态的变化,以及贺语的特点。
C.为了说明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从宋代开始,作者引用了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句子,它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文章语言准确严密,且条理清楚,结构分明,使读者对贺卡尤其是传统贺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因为能提早通报对方,双方都觉方便,所以汉朝以来,贺卡一直延续保留。
B.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人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C.明清时期,因为有了拜匣,所以按呈送贺卡名帖等的礼仪,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
D.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受到电子贺卡的一定冲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年,7.71亿人次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平均每96.6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科普网站、科普类微博和公众号等互联网传播渠道触达人次超过60亿——不久前公布的这份中国科普统计数据,呈现出人们内心科学梦的快速生长、公众科学素质的日益提升。

大力开展科学普及、不断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冀和创新的渴求。改革开放40年来,科普事业在科学的春天里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公众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有效支撑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到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8.47%,为实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科普自身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质量越来越高。2013年6月20日,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航天员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激发了孩子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科普活动参与度越高,越有助于科学素质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越高,越能够推动科普事业的水涨船高。二者的良性循环,无疑会涵养出科学事业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一片沃土,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大军。

从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到尊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的提升既关系每个人成长,也关乎国家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意识到人类在“宇宙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才出现在地球,或许就会多一分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到从发明天文望远镜到在月球踩下脚印只用了几百年时间,可能会更深刻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并对创新旅程充满信心。实际上,只有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力提升和普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才会获得更牢固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就像有调查显示,尽管人们担忧人工智能会带来潜在风险,但依然有超过90%的被访者赞成“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这说明,公众充分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才能够在有关科学伦理等争议性事件中明辨是非。

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科学素质的进步也不会停歇。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当下,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浪潮,正不断刷新着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科学突破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新发现、新突破,很可能就会改写教科书。因此,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有科技人士指出,公众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短板”,同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优质科普资源明显供给不足,传播方式和能力还有待提升,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更多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仍是一个长期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政府、教育界、科学共同体和企业、媒体等形成有效协同的社会网络,加上运用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机制,发展科普产业,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相信全民科学素质将会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活力会进一步激发,从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摘编自余建斌《让科学素质跟上科技发展步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40年来,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了一个较高的阶段。
B.只有公众科学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科普事业水涨船高。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C.科学素质的提升关系着每个人的成长,能让我们对生命多一份理解,所以关乎国家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
D.我们只有大力提升和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好的社会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列举数字,说明近年来人们内心科学梦在快速生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入了快速提升的阶段。
B.有调查证明,尽管人们担忧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但绝大部分被访者依然赞成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益于社会。
C.第四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子的方法,告诉读者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D.文章指出,目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存在诸多不足。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方可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科技浪潮不断刷新着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这使得科学素质的提升要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B.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科学突破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次新发现、新突破往往可能改写教科书。
C.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更多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是我们未来要应对的挑战。
D.如果人们充分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就能进一步提升科学素质,从而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在舞台边上(节选)

黄裳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是整个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歌、舞并重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唱、做、念、打”为主,辅之以“圓场”为代表的舞台调度手法和独特的服装、道具、切末、脸谱、锣鼓、丝竹伴奏等艺术手段经过近千年戏曲艺人的辛勤创造、积累,从广泛的生活、艺术领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具有非凡表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诱人艺术力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妨以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作些比较。齐白石是“大写意”派的代表画家,他笔下的花草山水无不以简练而浑成的笔法写出。但在用写意方法勾勒出的花瓣,叶片中间,往往栖息着蜻蜓、蟋蟀、纺织娘……这样细小的昆虫,这是用工笔画出的,笔法的细致,往往使观者可以看到那透明翅翼中间纤细的纹路。无论是粗笔或细笔,画家给观众提供的是同样生动的,洋溢着生之活力的形象,而两者又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形。戏曲艺术家仿佛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鉴赏家,他在五光十色、无比丰富的生活中,能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就抓住不放,哪些是次要的可以略去。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上下场”、“圆场”等一系列舞台调度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简洁、聪明的方法。它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使演员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物在马背上奔驰,在道路上躜行,穿过深宅曲院、进入密室、绣房,这些难以在通常话剧舞台上再现的困难课题,在这里几乎都不成为问题。但遇宣泄、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机会,就决不放过。必以狮子搏兔的全力,调动一切手段,加以再现。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面部的表情,衣衫的转折、抛掷,繁复身段的运用,歌声的变幻,念白的抑扬……无一不被用来作为揭露人物内心的武器。大胆的省略与精微的刻画在构思细密的节奏中成为一种高度谐和的统一体。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一切都在同时间、地点完成。

艺术家的表演,有时夸张便夸张到极处,细腻也细腻到极处。导演设计有时竟会使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形式一一电影的手法。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使观众不能不惊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但这“自由”又是受着自身的制约的。一步不能脱离生法,也不能离开本身的“程式”。

程式是死的又是活的;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杨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发展不会停止,程式的变化、丰富过程也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但并不因此而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削弱。这首先是固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 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今天舞台上保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戏,在其创作的当时,正是那时的现代剧。因为现实针对性强与艺术上的成功,被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今天戏曲舞台上通行的服饰,正是明代(约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衣冠,这是因为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而当时也正是现代剧产生得最多的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总是以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出现的。由于演出习惯的变更与观众欣赏的集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整出戏中尤为精彩的许多段落。人们都希望在一次演出的组 合中能看到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这样做更易于满足观众中间不同的要 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艺术具存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经过近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具有非凡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
B.戏曲舞台上,精微地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与齐白石用工笔画出叶片中间柄息的细小昆虫,情形类似。
C.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大胆省略与人物内心的精微刻画高度谐和统一,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
D.古代戏曲在创作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剧。创作者借用了现代的衣冠,表现当时的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古代戏曲得以保留,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理,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基本同步,明代是中国戏曲产生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文人画”创作数量到达巅峰。
B.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制约戏曲演员的自由,程式缓慢地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C.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所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强大,
D.中国古典戏曲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一次演出中安排题树、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更易于满足观众的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小题3】不能表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上下场”、“圆场”等舞台调度方法,可以使人物自由地走于道路,进入庭院。
B.刻画人物内心时,中择戏曲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
C.时空转化难以在通常的话剧舞台上再现,而中国戏曲摆脱了时空束缚。
D.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与现代电影手法接近。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重文学作家们, 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曾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一一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至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行!”海拉尔? 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曾文轩自己。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廖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回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他不停插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曾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曾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得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回野。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 揭示。 所以,他的作品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重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曾文轩写的。”在变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说了很久。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南方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文轩和其他儿童作家不同,他写作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根本管不上儿童,作品有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
B.曹文轩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写风景, 他经常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自然之中, 甚至为了写   作乘飞机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
C.曹文轩的作品因为与现代主义的主潮不相融合, 长时间受到冷落, 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归入儿童文学。
D.曹文轩认为中国写作的富矿应该从中国的故事中开采挖掘, 他坚持呼吁多年, 最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文轩是孩子们的精神偶像,他不想让孩子们了解他和他的纯文学作品,只能远远仰望,所以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
B.不管生活场景怎么变,曹文轩作品中表现生命寂寥的本质和孤独经验不变,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
C.曹文轩说自己是“负隅顽抗,活路一条”,这与他的学生邵燕君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他相一致。
D.在朋友、学生的评价中,曹文轩觉得最受用的是“这是曹文轩写的”,这反映了他的创作方法一成不变,思想是保守的。
E. 曹文轩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说明曹文轩深受故乡影响。
【小题3】曹文轩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