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上的座次
①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故事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
③在堂上,其座位是以朝南方向为尊。我们在古书上常见到“南面”、“北面”的说法,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方向的南面、北面不同。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君主称臣则为“北面”。
④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我们今天口语里还常称客人为“西客”(并非“稀客”),就是由此而来。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了,所以把主人称为“东家”。
⑤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   A   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   B   座位上。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成语“虚左以待”,本意即为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⑦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⑧我国古代的座次礼节虽然有着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文明、礼貌的体现。
【小题1】下列与第①段“寻常之笔”中“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笔一划
B.点睛之笔
C.口诛笔伐
D.投笔从戎
【小题2】联系上文,准确填写出项羽、项伯和刘邦的座位。
A:坐_______________
B:坐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从堂上、_______、______三方面说明座次的位置。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显示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表示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
B.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君主称臣为“北面”。
C.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古代车骑上的座次安排。
D.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
【小题5】简要分析下列句中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注:“闾左”:闾巷左侧,在这里指贫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3 01: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是高五那年才考上的大学,后来,就留在济南工作。

其实,我完全有可能在高三那年考上,根本用不着复读,这全都怨我父亲。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不用住校,省钱。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等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土暖气了。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高兴,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年除夕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接过我老婆手中的行李,带领我们去坐车。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

这就是你找的车?我很诧异。

嗯,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可见着稀罕物了。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那张已经冷下来的脸,马上暖和了,嗯,牛车,我也没坐过,是挺好玩的。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

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

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我们都上了车,用被子围着腿,烤火。父亲坐在棚子外面,鞭子一扬,啪的一声,驾,牛车缓缓启动。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

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甜甜就喊,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不得劲,还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牛车吱吱嘎嘎,慢慢悠悠地行走在白茫茫的原野上。路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小波,你还记得十七年前那个下午吗?咱们也是坐着牛车,从一中回家,也是下着大雪。

嗯。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

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也不全是,事后我想明白了,其实,也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再借一借,豁出去一张厚脸皮,也还是能再借点的。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不说了。

然后,就是抽烟。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二十来里路,走了近四个小时。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瞎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选自《时代文学》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1)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2)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小题3】爹为什么不用二满的小轿车而是亲自来接我门一家三口?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本文以“雪继续下”为题目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脱欧:全球化由此逆转?

戴维·卡梅伦绝对想不到,一场原本只是走过场的全民公投,竟惹出了如此之大的风波。

当他在2013年1月承诺保守党内的反对派,将就英国是否留在欧盟这一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时,对提案被否决的必然性是有充分信心的。的确,英国在货币和社 会政策上向来独立于其他欧盟国家,有着漫长的“光荣孤立”历史,在外贸结构 上对欧洲大陆也较少依赖。但它毕竟是凭借统一市场的加成才完成了上世纪80 年代的经济复兴,受欧洲难民问题的冲击也较小。即使是从70 年代历经3试才“入欧”成功的波折看,贸然放弃在布鲁塞尔的席位也显得太过鲁莽。

但这一切真的发生了。1741万票对1614 万票,领先3.8%,脱欧派胜出。

影响公投结果的不是卡梅伦内阁在舆论上做出的引导,而是从2013月到2016年6月,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切。欧盟以及美国无力阻止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并介入乌克兰局势,明白地显示了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 实际效用之间的差距。希腊债务危机历经诸多波折方达成妥协案,虽然没有直接 影响到货币政策独立的英国,却使英国民众直观地感受到每年输入欧盟的巨额财 政贡献正在被浪费。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爱尔兰这四个国家的巨额赤字似乎也需要英国纳税人来贴补。其间还夹杂着“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崛起和遍布全欧、层出不穷的暴力恐怖主义活动——《查理周刊》,巴黎、布 鲁塞尔……一切都在唤起英国人对11年前伦敦“7·7”爆炸案以及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外来移民与本地居民冲突的负面记忆。他们对欧盟及其象征的全球化的未来不再抱有信心,同时更倾向于将目前的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留欧;如此一来,公投结果自是不言而喻。

一场发生在欧洲一角的政策性投票,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背后是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始终未曾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俄罗斯自行其是 的单边主义,美国的战略收缩倾向和极端保守派代言人特朗普的崛起,欧盟的虚弱和内部分裂,全球大国在应对叙利亚内战以及恐怖主义问题上的迟缓犹疑,都在加深一种印象:后“冷战”时代以加速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运转超过1/4个世纪之后,已经走到了总崩溃的边缘。壁垒正在重新竖起——这一点和1929年大萧条之后席卷全球的自利主义、孤立主义浪潮毫无二致——首先是在 大洲和大洲之间,接着是在大洲内部,最后浸渐到国家本身。而人们被迫生活在 这个碎片化的世界里,茫然无助。

我们可以用一万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对此轻松置之: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实际脱 欧之间还有整整两年的谈判时间,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磋商和妥协。英国在欧盟内部历来较强的独立性意味着脱欧造成的实际冲击并没有那么不可忍受。已经有上百万选民在网络发出倡议,要求举行“二次公投”、修正此前的决议。有望接替卡梅伦出任下一任首相的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口头上的回旋余地。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打消这个事件的象征性意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强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和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诉诸脱欧的决定正在成为这个焦 虑时代的风向标。自利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国际行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关于“世 界是平的”、普遍繁荣和均质社会到来的愿景正在迅速消融。若干年之后,我们 或许会意识到在2016 月24日,英国脱欧推倒了全球化进程逆转的第一块多 米诺骨牌。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叙利亚难民问题意见上的分歧,让欧盟的实际领导者德国与素来关系密 切的东欧新入盟国家陷入“冷战”。
B.欧盟无力阻止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说明欧洲对自身影响力的一贯认知和实际效用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C.英国脱欧公投在一夜之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震惊的背后是自2008 年金 融危机以来本来已经消散的全球普遍焦虑。
D.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为英国重回欧洲经济区,或组建独立的自贸区留出了回旋余地。
E.作者认为英国脱欧虽然是一个微小的时间,但是对全球化进程的逆转造成了影响。
【小题3】英国脱欧对国际社会将造成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儒”型知识阶层出现于我国的中古时期,从根本上代表着我国政治型文人的基本文化人格特征,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政治运转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儒”型知识阶层中的代表人物多集政治高位、文坛宗伯和学林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其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从思想观念的初步成熟到现实文人阶层的大量涌现,再到文士个性的分化流变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其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刻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迹,并展示了不同的时代文化风采。
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南北方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其文化上的争锋实际隐舍了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意味。虽然此时的“文儒”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但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
盛唐时期是“文儒”型知识阶层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大量“文儒”型士人不断涌现,以张说、苏珽为代表的“燕许大手笔”式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物,作为时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表现,深刻影响着当时著名文人的创作和思想。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无不受“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而具有其心态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汉宋儒学的嬗变强化了“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重塑了我国宋代以后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宋代以后,中国进入“近世”时期,古典文明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局模式,其中体现于文人形态方面,则是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分成在朝为官的政治型、修身治学的思想型和潇洒为文的文艺型三大群体。在遭逢时代变迁与政治浮沉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适当调适思想心态,寻求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
“文儒”带给我们的文化启示,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是唐宋以来古典型士人的思想心态与“文儒”密不可分,儒学作为影响我国士人心态最为深刻的学说流派,其魅力正是通过“文儒”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是与“文儒”互为表里、我国古代特有的“文”之观念,既不同于清末民国初从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念.也不同于今日生活中对文学的认识。“文儒”给我们展现的是生动的中国古典之“文”的美妙图景,这无疑对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儒”是先秦儒学“尚文”传统长期孕育的士人典型代表,其融汇政治、学术与文学的特征,不仅规范了古典士人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情怀,对我们今天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重塑中华文明的新气象与新格局也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迪。
(节选自李伟《文儒》,《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儒”型知识分子集政治高位、文坛宗伯和学林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形成历史久远,对政治及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文儒”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思想准备、现实涌现、个性分流三个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C.由于争夺文化主导权的需要,南北方的统治阶级普遍重视文化建设,为“文儒”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广泛影响力的知识阶层奠定了基础。
D.唐朝是“文儒”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涌现了大量文儒型士人,证明“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得到了强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衔接与过渡自然,中心主旨突出,全篇论述浅显易懂。
B.文章全篇围绕儒家学派这一话题,阐述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明确指出其影响。
C.文章前半部分从三个发展阶段论述“文儒”的时代影响,举例手法使其更具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从思想观念、文学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文儒”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文明格局模式逐渐稳定,使得政治型、思想型和文艺型的“文儒”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南北朝时期以后的主流。
B.唐宋以后古代士人的思想心态受儒学的影响比较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汇政治、学术与文学等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的建设。
C.中国古典之“文”的观念经由“文儒”的创作而呈现出生动美妙的图景,与西方的纯文学观念迥然有异,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D.受先秦儒学传统的影响,“文儒”作为典型代表所展现的时代特征,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情怀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殉情的鲎

许钦文

(1)那天从集美到厦门去,在将靠趸船的时候,忽由一个作伴的同事指点我看鲎,随即报告我这种动物的情形,知道是从海边捕来的,春间才有,可以做汤吃,味道很鲜。末了他又这样说:“这种东西很有点奇怪,总是两个接连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渔人去捕的时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末雄的也就跟着来,不会逃,好像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着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2)我连忙赶到船头上去察看,果然都是成着对的,颜色好像是甲鱼的,形状也有点像,不过来得大,背壳分成两部分,尾巴尖长而硬,见不到头和脚,因为一对对的被稻草绳缚住,船又已经停泊,拥挤得很,终于不曾看清楚。

(3)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我说不好厦门话,跟着旁人出钱买,四个铜子得到了六只,小的不过铜元一般大,大的也只像个双铜元。放在水中会得游,桌子上面会得爬,尾巴一耸一耸的翘动,很有点像小乌龟,只是不露头脚,其实根本没有显明的头。因为太小,仍然看不大清楚。在碗中用淡水养了两天,死去一只;以后每隔一两天死去一只;较大的一只,却一直活了十二天。

(4)过了些日子,我到厦门大学去参观生物展览会,蒙方君殷勤招待,参观以后同在招待室里休息,看见壁间挂着鲎的标本,是大的,就要求拿了下来观察,这才看了明白: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脚端各成钳形,仿佛是虾所有的,可是长得大。第六对脚较长,末端分裂为五,其中有一支特别长出,另成一个钳形。

(5)照方君的解释,这是归在蜘蛛类的了;做汤吃的是尾部的肉,就是附着游泳器的。 方君也说,这是一种殉情的动物。可是所谓殉情,只是雄鲎对于雌鲎──捉住了雄的,雌的会得自顾溜脱,难道也是殉情么?

(6)雄鲎这样重情,雌鲎却要顾自逃生,好像原是薄情的;殉死于这种薄情的对象,雄鲎好像是痴情了。

(7)但我以为不该随便这样断言;虽然对于鲎,我未作过有系统长时间的研究,可是动物的性同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很复杂而多变化的:比如蜜蜂和蚂蚁,雌的都比雄的寿命长,为的是要完成生殖的使命;又如蛾,雄的交尾以后不再进食,不久就毕命,雌的要产完了卵才死去。如果本同蛾类一样,那末雄鲎既经交尾,反正生命就要了结,当然用不着逃,同“爱妻”共存亡,何乐而不为呢?雌的还得产子,所以要图生;有着如此重情的“夫君”,共生死本也是甘愿的罢;忍心生别,苟延残喘,为着“传宗接代”,由于不得已,雌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

(8)据说鲎,平时生活在海中,不容易去捕;春间才到海边的沙滩上面来,为的是生育;可见所谓殉情,根本为着繁殖种子。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

【小题1】上文(1)-(5)段介绍了鲎的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六段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说“雄鲎的薄情,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请结合文意,加以解说。
【小题4】第七段列举了蜜蜂、蚂蚁与蛾的相关材料,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的结束句?它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6】通读全文,综合信息,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鲎这种动物。
【小题7】本文的写作很有特点,请从文章的语言或构思角度进行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孟子则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同样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和增益,后世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等观点也都如此,表征了古贤不断探寻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认为人的主观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唯道是从”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作出过质朴而凝练的阐述,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敬告人类活动要周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全球生态问题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我们要立足更高远的视域,思考、设计和实践人类存续发展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我们要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接,用以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
(摘编自武晓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发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儒释道对其皆有阐述。
B.“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本真表达。
C.《周易》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秉承天地大德而生,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统一整体。
D.儒家、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肯定了人与自然间的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立论前提,论述当前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B.文章分别从古籍《周易》、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C.文章例举孔孟、董仲舒、张载等人不同表述,说明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D.文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述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引经据典,论述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在给人类带来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B.如果不能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借鉴智慧,放任生态恶化,人类终将会走向毁灭。
C.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思想所做的探究,意在敬告人类活动要同自然环境相和谐。
D.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消除全球生态危机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