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②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③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④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⑤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己所欲,施予人”是导致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C.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D.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B.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C.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3 02:5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同类题2

搞怪炫丑绝非艺术正道
近100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确实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艺术行径大量充斥社会,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堕落!就说去年人到晚年的黄永玉所推出的《一十二景出恭图》,亦可谓丑态百出,公然挑战公众审美,连身在法国的林鸣岗也看不过眼,撰文批评说:“这并非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恶的一笔。”
黄永玉是从传统道脉中一路走过来的艺术家,早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抱以虔诚、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多种场合也以坚决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传统也给了他艺术生命的滋养,给了他一定的成就和名望。饮水思源,他本应在捍卫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理念方面做出与名望相称的表率作用,却走向了反传统、刻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无独有偶,早期的石虎,画集《非洲写生》曾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1985年在《美术》杂志发文,对美术界日渐嚣张的崇洋媚外、数祖忘典进行了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抨击和驳斥,在业界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然而,1989年移居澳门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明显偏离了中国书画的“正宗”,呈现出一堆怪异、玄虚、颓猥的东西。
当然,石虎也许与黄永玉不同,他善于思考,不甘现状,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上,又与黄何等相似!自负、高傲、浮躁,“炫丑”、“搞怪”、“扮酷”,荒唐草率,不负责任——大抵可以作为他们近期作品的标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艺术家自身外,形形色色的“吹鼓手”、“马屁精”成了帮凶、杀手,吹捧忽悠、无限拔高,无疑起到迷惑、催化的作用,艺术家本人也成了受害者而不自知。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肤浅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记得诗人范白兄回忆已故章草名家蒋士云先生时说,这是一位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的中华文化的忠实信徒……“沉着”是他的艺术写照。透过范白兄深情儒雅的叙述,我们似乎获得了这个时代最为难得的某种文化“定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艺术永远是一条寂寞之道!而这条寂寞之道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潜之力,则是让美能够在社会任何角落成为胜利者的不二通道!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造成艺术作品炫丑搞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阐述“艺术正道”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朋友的宴请
李国新
老刘接到学习培训的通知,要去城区市委党校学习半个月。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混得不错,在单位大小都是个领导,能呼风唤雨的。
他这次去,一定要抽时间联系他们,和他们聚一聚。
老刘到了市委党校住下,条件还不错,有吃有住的,课程安排不多。老刘给城区一个知名学校的校长发了一个信息:大狗,我老刘来党校进修了,有时间吗?
大狗是校长的小名,老刘小时候的同学同乡。
叫大狗的校长回了信息:是老刘吗?我这几天快忙死了,学校在忙高考不说,而且教育厅的领导要来调研,我抽不开身。
很明显,叫大狗的校长没时间来见他了。
老刘又给市广电的一个姓孙的副局长发信息: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聚吗?
孙副局长是老刘高中时的同学,曾经同桌一年。孙副局长没有回信息,老刘下了课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孙副局长开始还没有听出老刘的声音,讲了几句话后,才知道了。孙副局长说在外面出差,一时半刻不能回来。
老刘不甘心,给一个在市委办当科长的大学同学老赵发信息:赵,我在市党校学习,有空吗,哥俩坐一下。
叫老赵的科长很快回了信息:老刘是你呀,可我这两天不行,我要随副市长下基层调研几天。
老刘还是不死心,想起一个混得差的同学,给一个在城区开小馆子的老钱发了信息:钱,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一下吗?
姓钱的大师傅马上打电话过来,是老刘啊,欢迎,欢迎,我晚上开车来接你!
老刘忙问,你开车来?
是啊老同学,我现在承包了城区的两家大宾馆,天天忙,不买车行吗?
晚上老钱驾着宝马车来到党校,老刘坐在车上,才知道老钱已经成大老板了。老钱告诉老刘,他要给老刘一个惊喜。老刘追问是什么惊喜,他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老刘被老钱带到一个豪华包房的门前,老钱在外面高声说,贵客到了,大家出来欢迎吧!老刘随着老钱进去,里面的人全都站起来迎接,老刘惊呆了:里面有叫大狗的名校校长,有市广电局的孙副局长,有市委办的赵科长,还有老刘没有来得及打电话的同学。老钱通知他们陪客,没有说出被陪的人是老刘,只说是陪一个刚提拔的当了县长的同学。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是他的小学、高中和大学同学等,他们现在分别在学校、广电局、政府等处做领导,混得都还不错,而且还颇有些能量。
B.大狗、赵、钱等,作品中的人物称呼极其普通,但细品却十分耐人寻味,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意义及代表性。
C.“混得不错”的同学恰好都没时间,“混得差的同学”却立即对老刘的到来表示欢迎,这种对比,暗含深意,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多微妙复杂的东西。
D.在叙述到老刘随着老钱进到豪华包房,大家见面、老刘“惊呆”的场面时,作品便戛然而止,这样处理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也使作品有了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E. 小说情节围绕老刘借到城区学习培训时约同学见面相聚一事展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质朴平淡,颇有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中的“老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如果换成“惊喜”,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这一时期,即可称为第一次“文化断层”时期。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便是第二次“文化断层”。
到宋朝,公元后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发现了儒、道、佛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在董仲舒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糅释、道入儒,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把朱学巩固起来,作为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对孔孟思想起了变异的作用,这便是第三次“文化断层”。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乃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是企盼与要求自由、理性、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盘性反传统的兴起与泛滥。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仍然有全盘西化的思想在蠢蠢欲动。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学为封建糟粕,以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才能救国。这便是第四次“文化断层”。
“文化断层”标志着人类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崩溃,于是人——每一个地球生物,就只会用对“神灵”(未知领域里的神秘现象)的崇拜(宗教的说理体系),就只会用有限的解释先把自己封闭起来,自造一个心灵的“堡垒”,然后利用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吉凶祸福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风俗习惯、特定的文化氛围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释法则。而由周文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建立起来的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崩溃,使历代的中国统治者在维护其利益时,首先是“私有”的,野蛮的,其次才是说理的。在这“文化断层”中,大多数中国人就因为“儒家”思想的被改毁、被窜造而不知所措,于是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按照自然经济封闭模式而“自得自乐”,在自己狭小的自我中心基点上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节选自武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
【小题1】(小题1)关于四次“文化断层”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后三百多年,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直接导致第一次“文化断层”。
B.春秋战国激烈频繁的大规模的战争,还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孔孟思想基本灭迹,这便是第二次“文化断层”。
C.宋朝“程朱理学”,强化了“三纲五常”,发展至元明清三代,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对孔孟思想起了变异的作用,出现了第三次“文化断层”。
D.“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文化断层”。
【小题2】(小题2)(小题2)对老百姓们在文化出现“断层”后的表现,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中国人对“文化断层”不知所措,他们只知道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B.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标志着人类社会公理解释系统的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地位牢不可破,而一旦出现断层就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
C.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
D.老百姓按照自然经济封闭模式而“自得自乐”,在维护其利益时,首先是“私有”的,野蛮的,其次才是说理的。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说说哪些原因会造成“文化断层”。(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