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古人认为只以“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是背离了读书本意的,读书重在“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D.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朱子的“涵泳”、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文章在论述读书方法的过程中,以陈善的主张作为论述的重点,又以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加以佐证。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言论,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需要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9 10: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 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沪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 、“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  。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小题1】本文第②段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散文名篇  <<_____>> ,作者________
【小题2】本文第②段“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这句话好在哪里?
【小题3】文章第⑤段说“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_________________(请用30左右的文字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题4】本文引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人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中的“泊”不仅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给予了暗示。
C.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D.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E.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F.纵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如“泊是一种静美”、“泊更是一种精神”等。
【小题6】纵观全文,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小题7】静读此文,引领读者深谙历代文人骚客或清心寡欲,或失意踯躅,或孤傲不屈,或落拓旷达的精神境界。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另举一位你所熟悉的文人骚客具备以上哪种精神境界,做具体说明。(本文中的例子除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快乐的猪
韩振远
朋友说自己的愿望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我觉得像遇见一位哲人,从此喜欢上了她。人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牛做马,其他像如狼似虎,猥琐若鼠,绵善如羊,动若兔,敏如猴都相对容易,唯有想成为猪,难矣!若能成为快乐的猪,则幸之甚矣。
猪的哲学是安于现状,只看眼前,不想以后。人活到五十岁才知天命,猪从一出生就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世世代代都被人屠宰,从没有苦大仇深,永远是傻乎乎的样子。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也是人类宰杀最多的动物,但猪与人类从没有恩怨情仇,谈不上痛恨,也谈不上感激,看似浑浑噩噩,憨态可掬,实际高明无比,看似糊涂,实乃聪明,这样,人就得老老实实伺奉,猪也乐得享受,根本不在乎平庸,可以无为,决不碌碌,在意的事只有长身体,因而心宽体胖。猪把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之类的词统统让给了人类,人说: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猪不同意。人说:活着就要思考。猪也不会同意。猪不想当苏格拉底,也不想做洛克菲勒、乔布斯,要的只是当下快乐地生活。猪是入世的,只会接受,不会拒绝,无论忧郁还是悲愤,随你吧,猪才不在乎。至于回报嘛,猪有猪的讲究,不求过程,只要结果,快乐一生,最后用身体回报,供人宰割,做“庖厨之用”。猪的一生结束后,毋需哀荣,更不需永垂不朽,怎么评价是人的事。
许多人欣赏王小波那只特行独立的猪,是因为自己平庸,在为那只猪叫好之际,集体被王小波幽了一默。其实,只要做了猪就该顺应猪道,不然,会在不断地赶杀中失去自我,王小波的那只猪最后就变成了一只没人疼的野猪,风餐露宿流浪田野,实在可怜。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猪不堪忍受人类压迫,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果变成与人一样残忍的动物,将动物庄园弄得血腥味十足,完全没有猪味,着实可恶。
做一只快乐的猪并不容易。集体化时期,我曾当过两年饲养员,喂过一大群猪。我家也先后喂过许多只猪,因而,我深知猪之生活三味。给生产队喂猪时,我把猪分成两圈,一只即将分娩的女猪单独养在一座条件较好的猪舍里,像个佣人般天天打扫清理,如同伺候住在别墅里的贵妇。十几只克郎猪群养在一座条件极差的圈里,由他们泥里水里淌,任圈里臭气熏天并不理会。经常看到的情况是,那位别墅里的贵妇猪形单影只,落落寡合,而群养的平民猪则嬉闹追逐,嗷嗷欢嚎,好生快活。我把煮好的两种食物分别倒进槽里时,两边圈里的猪对食物的态度也大不一样。一边是精制美食,贵妇猪吃得十分秀气,像林黛玉一样煞起眉头,挑肥拣瘦,郁郁寡欢,连我都生出几分怜悯。另一边,不等食物落下,已集体欢呼,像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般个个表现出旺盛的食欲,吃得气吞山河。后来,等产下猪娃后,有一大群孩子相伴,那边的秀气猪才恢复了常态。由此我认为,猪和人一样不喜欢离群索居,居住空间不宜过大,宜居足矣;食物不宜过细,可口足矣。
我家喂猪有许多故事,其中一头猪是我用捡来的钱买的。15岁那年,我与同伴逛集市,地上一卷票子赫然进入视线,我像做贼一样捡起来,数了数一共二十多块。贫困让我们的情操都不很高尚,根本没想到失主的痛苦,也没有商量,不约而同想到用这些不义之财买两只猪娃。和人一番讨价还价后,两个人各抱一只白胖胖的猪娃回到家。那时候,连人也吃不饱饭,哪有食物喂猪,被我买来的猪娃可遭了大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猪圈就在大门口,我常常望着饿得嗷嗷叫的猪束手无策,而猪呢,瘦得像只山羊一样身材苗条,但它并没有抱怨,经常瞪着一双渴望的眼睛与我对视。终于有一天,被饿得忍无可忍的猪逃走了。我不知道那么小的猪什么时候练出一身飞檐走壁本领,能从那么高的圈墙跳过,光凭这身手,其本领至少不在王小波那头特行独立的猪之下。此后几天,我走遍了周围的村庄,逢人便问看没看见我的猪,又走进田野,在疾风中不断呼唤。后来意识到,猪才不会到旷野里觅食,它需要人间烟火,而不是流浪天涯,一只在田野里踽踽独行的猪,想起来都可怜。最后,终于在离猪圈不到五十米的邻家红薯窖里找到了它。在深达一丈,暗无天日的红薯窖里,它生活得很快乐,我相信它是嗅到食物的气味自己跳进去的,因为从红薯窖的位置看,绝无失足可能。在食物和自由之间,它宁愿选择前者。
我养的猪都不快乐,这不能怨我,因为它们和我一样都出生在一个不快乐的年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猪不需颜回那么高尚的情操,它的快乐虽是本能的,却也需要条件,首先要有快乐的环境和快乐的资源,不然只能像我的猪一样遭罪。可见,做猪易,想做快乐的猪大不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想做快乐的猪的人太多,从网上输入“快乐的猪”查询,能获得上亿个网页,不知这些朋友是不是具备快乐的条件。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想成为快乐的猪太难,因为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高。
B.用捡来的钱买猪,“我”的情操不很高尚,因而猪以出走作报复了。
C.王小波笔下的猪特立独行,并非猪们生活的常态。
D.作为饲养员,“我”非常熟悉猪的特性,按照猪的需求来养猪。
E. 关于活着就要思考,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还有身后哀荣、永垂不朽一类,猪是不会在乎的。
【小题2】第4段喂猪的故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把做猪与做其他动物、与做人相比较,有何意图?请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逆旅
柯灵
这是一座巍峨的高楼,豪华的大饭店,——像摩天的崖壁,突兀地在闹市中心出现了。
脚下是喧嚣的海,人与车汇成洪波,涡流似地激荡翻卷。四周林立着无数高低新旧的建筑,——游戏场、跳舞厅、性病医院……电炬的光影交织成幻异的云彩,网罗半个天空。
像盛宴中的一位嘉宾,满座对她抛过无言的敬礼,这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样吸引着千万行人的艳羡之色。
饭店开幕第一天,主人在那刚装修完成的大厅里招待宾客。灯火通明,把漂亮的大厅映照得如同水晶殿堂。来宾们安详地满坐在餐桌前面,运用着雪亮的刀叉。侍者来往如穿梭,春风似的暖笑在脸上荡漾。主人站起来了,一张圆而红润的脸,体面的身材,和气而且恭敬,动作与声调都恰合“上流社会”的仪节。他报告这大厦筑成的历史:经过了整整的两年,——前年夏初开工不久,战争就使工程停滞,几乎没法继续。可喜“战后”的繁荣不减当年,这事业的需要更其迫切。到这里他再说明这饭店的设计:餐厅就在底层,舞场将开在摩云的楼顶,每一个房间都是最精致华丽的,它将尽力使旅客从这里得到最好的享受。末后他谦逊他对社会贡献的微薄。
一阵响亮的掌声,一串美满的祝词,报答了主人的热忱。
(感谢我的职业!——在这体面的华筵中也让新闻记者占了一席。我跟着鼓了掌。可是我的思想正驰骋在一些别的场景上面……)
时光倒流,我看见这坐着的地方——不过是一片砖横瓦乱的场地。
战火正红,怒吼的炮声改变了这都市的面貌。千万人毁了家,狼狈地涌向街头,涌向巷口。我记得这开工不久的建筑,空场上还只立起高楼的骨架,这时就成了许多难民的安息所。
我还记得八月十四日闹市口的一颗炸弹,血染得一街猩红,人肉飞溅到天半,尸体在空场的后面积成了小丘。
我也还记得,这都市失陷以后的第一个冬季,侵略者的行列蜿蜒地从长街踏过;就在这未完成的摩天楼上,有一个年轻的工人,激动地对游行的队伍狂叫着“祖国万岁”,一纵身如流星陨泻,用生命表示了他的义愤,对殖民主义的抗议。
狼烟遍地,万里锦绣的河山先后失色,而“孤岛”的繁华却更像个太平的年代了。颓废的诗人把华屋看成荒丘,现在我们却眼看着悲惨的地狱幻化成妖艳的天堂。
它的辉煌胜过宫阙,每一个房间都住满了贵客。也许有洋场恶少,正用黄金收买爱情。也许有大腹的豪客,在一把纸牌里面勾心斗角,大堆金钱倏忽地转换着主人。也许还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欺骗、掠夺、出卖灵魂的交易……(那个狂呼着“祖国万岁”的跳楼人,不知道是从哪一层楼上跳下来的,而那些房子里现在是什么光景?先前曾在这里寄宿过的,那流离的一群呢?他们是不是还都好好在世上活着?)
虚无主义者视人生如游戏,而以人间为逆旅。在扰攘的天地之间,他们悠然而来飘然而去。时间老人则如白衣的侍者,一例殷勤接待,迎来了一批,又送走了一批。现在我正置身于这大饭店的客厅里,不禁想起这样的一种生活哲学来了。此时此地,最适合于生存的也许正是这种哲学。可是这正是一种死的说教!人们忘记了,就在这“逆旅”的工地上,也曾有那么严分敌我、坚贞不屈的人,慷慨地流了血的!
正是这种人,在人间留下正气,留下胜利的希望;并且使我们时时羞愧、警惕,不至于被这醉生梦死的浊浪所淹没!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注】孤岛: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四年间租界四面都是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摩天的崖壁”、“水晶殿堂”、“喧嚣的海”、“砖横瓦乱的场地”等,渲染了大饭店所处的环境。
B.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有“上流社会”中热情好客、举止得体、谦恭有礼的大饭店主人,有“安详”的来宾,也有跳楼的年轻工人。
C.文中两处括号中的句子,都有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一处由眼前的现实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处引起下文对两种人生哲学的思考。
D.作为新闻记者,“我”没有沉浸在眼前的豪华奢侈之中,而是回想起以前炮火中这都市的面貌,表明我对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
【小题2】文章结尾所说的“这种人”究竟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子,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D.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小题2】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3】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