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小题1】下面对“蚂蚁的确太像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能够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动用军队,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B.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的织巢蚁就像人类社会中使用童工的情况一样。
C.蚂蚁能够不停地交换信息,这样的做法也和人类相同。
D.蚂蚁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小题2】“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含义是( )
A.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是最让我们不安的动物。
B.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都过着两种生活。
C.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为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
D.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小题3】下面各项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头脑里是没有思想的。
B.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就会看见蚂蚁们的思考、筹划和谋算。
C.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说明蚂蚁具有智慧。
D.当蚂蚁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它们就会拉起长长的队伍,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①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她钻入菜摊儿,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著和标新立异。
②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身为医生的她,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我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她是坐在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她膝下儿孙满堂。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有这么理想的晚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③算起来,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后。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我只要去北京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毕淑敏笑言:“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以后再说吧。”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把它套用她的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④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青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来讲怎么来说都是一种摧残。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⑤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最近她的长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总有些惴惴不安。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要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小题1】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分)
【小题3】指出第四段加点语句所用的写作手法,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及其作用。(6分)

同类题2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从这段重要文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这条原则既适用于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就肯定了文艺的现实主义,排除了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二、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意识(即自觉性)。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人类一个成员,而且根据这种认识来生产。动物只在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片面地生产,人却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这就肯定了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具体的实例是蜜蜂营巢和建筑师仿制蜂房的分别。
三、“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而美有美的规律。这句话前面有“因此”连接词,足见是总结全段上文。“此”显然指上文所列的两条:一条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标准就是由每个物种的需要来决定的规律。动物只按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直接需要来制造,例如蜂营巢,人却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能运用每个物种的标准,例如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就是前一条的要求。另一条比前一条更进了一步,“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这本身固有的标准是属于对象的,也就是根据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恩格斯论述“从猿到人”时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可见“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也可以说就是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之《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蚂蚁建造巢穴,是出于它们的直接需要,这只是片面的生产。
B.“人尽其能,地尽其利”的说法,既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朴素愿望,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C.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其产品直接联系它的肉体。
D.人通过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证实了自己是一种存在。
【小题2】【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只体现在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中。
B.精神生产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C.建筑师既能仿制蜂巢,又能建造高楼大厦和其它工程,这充分证明了人能全面地自由地生产。
D.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就是“美的规律”。
【小题4】【小题5】下列现象符合文中“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一项是   (  )
A.又饥又渴的路人采摘路边又大又红的苹果。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顽皮的孩子用蚯蚓来钓鱼,并在河边烤鱼吃。
D.人们根据环境特征和水鸟特性,建立迷人的湿地公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负面“偶像”需要行业约束
行业约束的乏力,使得“偶像”负面影响缺乏制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由此,我们恐怕要付出演艺行业整体信用下降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受阻的代价。
近日来,年轻“偶像”负面新闻频发。某明星驾驶未悬挂号牌机动车上路,交通肇事后逃逸,面对舆论谴责,有粉丝团声援,有圈内人士站台,而当事人则轻描淡写。某演员忽视网友要求坚定启用台独演员……喧闹过后,事情朝着不了了之的方向发展。即使是违法,仍不妨碍造星流水线生产的“超级商品”继续掘金,暴露了当下娱乐业行业约束力的缺位。
明星不仅是个体的自然人,更是资本重金打造的文化消费符号。不同于普通演员,明星尤其是所谓流行文化“偶像”,其表演具有银幕前与银幕后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在参与制作的音像、影像产品之外,“偶像”明星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行,同样是整个流行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观念和行为起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因此之故,“偶像”明星应当承担与其社会影响相匹配的社会约束。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对劣迹艺人是零容忍的。艺人违法或曝出丑闻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艺人要召开发布会公开道歉,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经纪公司“雪藏”,彻底告别演艺事业。比如,2011年,16岁的日本艺人森本龙太郎因为未成年吸烟被演艺公司无限期雪藏。
如此严厉的惩罚态度,一方面因为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为平衡不良影响,电视台、广告商会自觉终止与负面“偶像”合作。另一方面基于日韩两国娱乐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行业制度规范。比如,韩国演艺界的行业协会威信高,一旦艺人违法,协会轻则警告,重则直接封杀。尽管国情不同,但两相对比,这厢艺人甚至在接受调查的同时,还参与商业推广活动,艺人及其经纪公司无视社会舆论,报以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消极态度,实在有天壤之别。
如果行业内部对负面“偶像”缺少监督,反而为其站台洗白,就成了宣传负面言行的帮凶,更是做出了不良示范,即犯错者反而获益、违法者依然吃香。演艺行业缺乏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利益基础上的圈子意识、不得罪人的“好人”风气大行其道,是造成我国目前演艺行业负面行为得不到遏止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在此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大部分艺人管理、规训仍旧主要靠各自单位和公司。而一些地方性质的演员工会,其会员主要是以影视拍摄基地内的群众演员为主,并不包括知名演员。一旦明星演员出现有悖职业道德和行规的问题,行业组织几乎发挥不了规范力与约束力。
近几年来,“偶像”明星吸毒、嫖娼、交通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屡屡发生,“破窗效应”愈演愈烈,对社会认知尚未成形的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示范。关键是,舆论冷却之后,当事人照样粉墨登场,负面行为成本太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由此,我们恐怕要付出演艺行业整体信用下降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受阻的代价。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6月28日)
【小题1】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下面对“负面‘偶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现“偶像”负面影响缺乏制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的原因是演艺行业缺乏约束力。
B.面对舆论谴责,有粉丝团声援,有圈内人士站台。这促长了明星驾驶未悬挂号牌机动车上路,交通肇事后逃逸现象的发生。
C.作为整个流行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负面“偶像”明星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行,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D.当下娱乐业行业约束力的缺位并不会妨碍造星流水线生产的“超级商品”继续掘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日本和韩国,艺人违法或曝出丑闻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艺人要召开发布会公开道歉,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经纪公司“雪藏”(如艺人森本龙太郎),彻底告别演艺事业。
B.日韩娱乐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行业制度规范。再加上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为平衡不良影响,电视台、广告商会自觉终止与“负面偶像”合作。
C.造成我国目前演艺行业负面行为得不到遏止的主要原因是演艺行业缺乏权威性的行业组织,而利益基础上的圈子意识、不得罪人的“好人”风气大行其道则是重要原因。
D.行业内部对负面“偶像”缺少监督,并为其站台洗白,就成了宣传负面言行的帮凶,更是做出了“犯错者反而获益、违法者依然吃香”的不良示范。
【小题3】通读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大部分艺人管理、规训仍旧主要靠各自单位和公司。一些地方性质的演员工会(不含知名演员)的会员主要是以影视拍摄基地内的群众演员为主。
B.一旦明星演员出现有悖职业道德和行规的问题,我国行业协会组织几乎发挥不了规范力与约束力。
C.“偶像”明星吸毒、嫖娼、交通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屡屡发生,这潜移默化地对社会认知尚未成形的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示范。
D.“负面偶像”犯错后过段时间照样粉墨登场,负面行为成本太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持续性的破坏。由此,我们可能要付出演艺行业整体信用下降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受阻的代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
【小题1】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小题2】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C.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D.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小题1】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w.w.^w.k.&s.5*u.c.#om. )(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w.w.^w.k.&s.5*u.c.#om.)(3分)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小题3】请概括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的三重含义。(3分)
【小题4】请就“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中“静”这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茶道对现代人修身养性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