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重《水浒》轻《三国》的传统

刘勃

明代文人里愿意谈几句小说的,往往捧《水浒》而贬《三国》、而且认为《水浒》不是略胜一筹,是高着几个档次。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鲁迅、胡适一辈。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国故事的两个传统有关。

一是史传。这个传统里的故事讲述人,一般有点文化,但也不会太高。大体上,把《三国演义》改成现在最常见样子,这类人把宣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当作小说很重要的功能和义务。他们特别信服正史的记录,会尽量往上靠,不大喜欢胡乱发挥。但说他们更关注历史倒也不见得。只是他们既然有且仅有一点读写能力,便很以这种本事为自录,所以能够接近正史,乃是有文化的证明,至于正史本身也可能会错,他们就不关心了。

另一个是民间传统,《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许多元杂剧都属于这个传统。这些作品主要面对不能阅读,通过听书看来获取信的众,价值观和品味自然也和他们更加接近。所以它更看重的道德是“忠义”:忠不是儒家的忠,而是一种更具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义也不是儒家的义,而是通常所说的“江湖义气”。另外就是,他们有火辣辣赤裸裸的富贵欲望。如元杂剧《桃园结义》写关张见刘备“实为贵相”,就请他喝酒,刘备大醉后出现异象: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这个传统的另一个兴奋点,是武力崇拜,所以喜欢写智商低下而神勇无比的入物,《说唐》里有李元霸,《残唐五代》里有李存孝,平话《三国》里的张飞也属这一类,曾几乎以一人之カ平定黄巾之乱,至手单挑打得吕布、赵云落荒而逃也不在话下。《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两个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不如说是史传排挤民间的产物。

有人喜欢拿据说更接近罗贯中作品原貌的“嘉靖本”和毛家父子的批评本比较,强调两者的区别有多么大,其实若把更早的各种三国故事也拿过来一起看,就可以发现嘉靖本已经删除了不知多少怪力乱神和急功近利。两个版本是在往同一个方向上努力,毛批本只是走得更远,进一步巩固了史传传统的胜利界实而已。

所以历来的著名文人,鄙视《三国演义》也就很好理解了。大文豪有的“三观不正”,对正史也没什么敬畏心理,《演义》引以为豪的忠于正史,在他们看来反而是小家子气。文豪们的语言修为自然是极高的,对不文不白的半予子文风更加瞧不上。《演义》努力追求的东西,刚好都落在他们的鄙视链上,而《水浒》是白话,写江湖,用新文体讲述故事,对文豪们反而有陌生化效果,印象自然好很多。

(选自《南方周求》2018年8月16日,有刷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扬传统价值观不是小说的功能和义务,历史演义小说也应对历史做些“胡乱发挥”。
B.历来三国故事的讲述人对正史记录少辨别的自觉,他们忠于正史是为证明自己有文化。
C.在从民间三国故事到《三国演义》的演变过程中,民间色彩被参与其中的文人逐删削。
D.相比《三国演义》,《水浒》用白话来写江湖是“用新文体讲述新故事”,所以备受肯定。
【小题2】本文所谈论的“传统”渉及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三段中“价值观和趣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6 02: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做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方式,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和书法,成为不同的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有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或孜孜不倦、点滴积累,或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汉字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和根本,但书法史并不能体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B.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断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抱有敬畏之心。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C.古人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这是教育的一种退步。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抱石

叶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长,在南京待了许多年。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酒。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往醉后”, 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同一个月里,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只有61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书包里都带着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小字典。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他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傅抱石早年迷恋石涛,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傅抱石17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他去日本留过学,学成归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收藏的大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1984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160万元卖出,到了1989年,《九张机图》又以310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样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谈中国画史,这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到了抗战期间,傅抱石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事新报》副刊上。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上也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的政治任务。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人世。对1949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自己预料的完全不一样。他一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画过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中的“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

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 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己往往带着醉意从事艺术创作。
B.“抱石” 是傅抱石17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抱石” 掩盖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也顺带嘲讽世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状,其间一些议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小题2】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人们占卜时把与该次占卜有关的信息刻写在甲骨背面而产生的。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但无论如何,甲骨卜辞确实已体现出很高的书写水准。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特种书写的经典范本,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需有特殊价值。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一些标记性文字,如主人称谓等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铭文的这种功能应与书写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关注文本层面,会发现商代铭文与甲骨卜辞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它们的典型格式都以干支开头,都有配合某种仪式的叙述模式,内容多具宗教神秘性等。但若深入探讨其创作意图,就会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卜辞的创作实际是不自由的,它必须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仪式有什么,卜辞就写什么,只能删减不能增多,也不能变换顺序或进行夸张、虚构,更不能记不相关的内容。铭文最初也依附于铜器,比如要说明铜器的主人、用途等,但从商晚期开始,这类内容所占篇幅减少,有时候还可省略,再后来,铭文重心便完全集中到叙事上。与甲骨卜辞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可由多种事件引发,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其内容确已大大丰富。这种变化给铭文书写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样式,包括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

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物质层面,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追求新变。《虢季子白盘》中倒叙的使用就是对叙事变换之美的追求,其倒叙部分又将原本平淡的散文句转化为句式齐整、气势宏大的颂歌,而西周早中期的《毛公旅方鼎》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极端,其句式为整齐的七七、四四、四四,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它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甚至进行迻录。而之所以要进行二次书写,又与铭文“传遗后世子孙”这一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铭文的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书写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对象,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说:“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这段概括基本准确。

(摘编自姚苏杰《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作为早期特种书写的范本,具有记录占卜仪式的功能与价值。
B.与卜辞的创作相比,铭文创作是完全自由的,内容是丰富的,书写样式多种。
C.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是多人合作,并存在二次书写,具有传遗后世子孙的功能。
D.刘勰认为铭文的主要功能是褒赞,这一观点得到本文作者的充分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了卜辞与铭文的功能与价值、创作意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B.《史墙盘》《虢季子白盘》《毛公旅方鼎》说明铭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
C.本文综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了铭文在今天的意义,说明研究铭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卜辞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极其有限,是因为其书写空间有限,篇幅较短。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因此它只与占卜有关。
C.铭文的创作重心都完全集中在叙事上,创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变换之美。
D.铭文是研究古代书写十分理想的对象,它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上古战争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