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来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则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的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一方面则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的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形成的。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来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的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对礼和乐的崇尚与实践是构成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
B.中国传统儒家也强调善对美的作用,认为良善的本性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C.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以“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
D.学习诗、礼、乐可以让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
是很清晰,是混融的。
B.文章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美与善之间的差异,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储善”思想。
C.文章在论证美与德的关系时,从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论证。
D.文章结尾指出,深刻认识美与善、美与德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家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上古乐舞《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把美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31 03:4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队长把鸭子统统交给了我。每天天一亮我就要去放鸭子。我把鸭子赶到河里,再沿河赶到乌金荡。乌金荡是一个好地方,水底长满了水韭菜。水下的世界是鸭子的天堂,它们的屁股对着天,脖子伸得很长,在水的下面狼吞虎咽。为什么鸭子要长一只长长的脖子?原因就在这里。鱼就没有脖子,虾也没有。我已经八周岁了。按理说我应当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刘胡兰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可是我不能。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那些日子父亲突然迷上宇宙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喜欢黑咕隆咚地和那些远方的星星们呆在一起。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手电,一手拿着那本从县城里带回来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整个晚上父亲都要仰着他的脖子,独自面对那些星空。看到要紧的地方,父亲便低下脑袋,打开手电,翻几页书,父亲的举动充满了神秘性,他的行动使我相信,宇宙只存在于夜间。天一亮,东方红、太阳升,这时候宇宙其实就没了。只剩下满世界的猪与猪,狗与狗,人与人。

父亲从县城还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主要是年轻人,一起看世界来了。这张《世界地图》验证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世界地图》同时修正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错误看法。王家庄的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现在看起来不对。世界的开阔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知,也不呈正方形,而是椭圆形的。

看完了地图,我们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前开始讨论。地图上什么都有,甚至连美帝、苏修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王家庄所有的人都知道王家庄在哪儿,地图它凭什么忽视了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有必要向大队的党支部反映一下。世界一定有一个基础,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这个问题吸引了所有的人。人们聚拢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

王爱国又提出了一个令人害怕的问题,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白天还好,万一是夜里,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我们只能不停地坠落,永远坠落。王爱国的话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感受到了无边的恐惧,我们几个小的紧紧地挨在一起。但是,王爱贫马上说,地图上清清楚楚世界的左边是大西洋,右边也是大西洋,我们怎么能走到大西洋里去呢?听了他的话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同时心存感激。然而,王爱国立即反驳说,假如我们坐的是船呢?王爱国的话又把我们甩进了无底的深渊。就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还是王爱贫挺身而出了。“如果船掉下去了,那么满世界的水都淌到了哪里?”我们看了看身后的鲤鱼河。水依然在河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心安理得。王爱贫挽救了我们,同时挽救全世界。

但是我还是不放心,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里?”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父亲对着漆黑的四周看了几眼,用手掸了掸身边的萤火虫,犹豫了半天,说:“我们不说地球上的事。”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大骂了一声:“都说你是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鸭子围绕在我的四周,我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探险损失惨重。队长提起我的耳朵,把我拽到了大队部。大队书记在那儿,父亲也在那儿。父亲无比谦卑,正在给所有的人敬烟,给所有的人点烟。父条一看见我立即走了上来,厉声问:“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掉到哪里去了?”“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仔细望着我,摸了摸我的脑门,掴了我一个大嘴巴,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

“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选自毕飞宇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文字有删改)

(注释)①美帝:于冷战时期前苏联对美国的描述,在民间,“美帝”仅指美国本身。②“苏修”一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的产物,意指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此处指代前苏联。“美帝”“苏修”经常出现在文革结束前的中国官方宣传中,大众耳熟能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地球上的王家庄”用“地球”这个大概念做“王家庄”这个小村庄的修饰语,两者形成巨大反差,一大一小之间,体现出荒谬性与深刻性。
B.父亲作为落后年代的知识分子,有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但他却不希望儿子因去探索世界而被人嘲笑,这从他告诉大队支书“我”有神经病中可以看出。
C.小说中的父子俩因或执著或幼稚的探索行为而有别于周围的人们,在王家庄村民眼里,他们是一对“神经病”,都属于异类,这是以村民反衬这对父子。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便于展示人物心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行文轻快戏谑,表面上淡化了时代的伤痛,实则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小题2】《世界地图》这一情节道具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世界”词,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哪几个“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一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度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思想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汲取传统伦理精华提升文化自信》《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进行的创新设计,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B.伦理道德自信要求我们既要认可和肯定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有所超越和提升。
C.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以其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使中华文化顺利地走向了世界。
D.有了文化、伦理双重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在面向世界时保持良好的形象与饱满的精神姿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化和伦理自信的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实现的途径和重要意义。
B.文章以对我们民族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为前提,呼吁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C.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具说服力。
D.文章联系当代国际形势,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想解决一些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就有必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探寻思路与方法。
B.我国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需要我们有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伦理体系。
C.只要能够架构起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就能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D.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才能提升国际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