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