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迥异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道”是必然性的普遍法则,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和谐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一种结果,和谐人生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按照这些自然法则生活的过程。各种不和谐现象之所以产生,都源于背离自然。以身心健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叹“道法自然”的智慧。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残酷地破坏着自然,自然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给世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而人类再也无法承受生态恶化的报复,这造成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种种紧张。时至今日,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已显得非常迫切。“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非让人削足适履地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要“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亦即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由于采取的措施符合天道,因而不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当天灾人祸突如其来降临后,亦遵奉天地消长变化的规律,应机而动,转危为安。

《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所诠释的正是“道法自然”的上述含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行动的“无不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无妄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籍此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而生,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我们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适当加以引导、调整和改造,将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方为“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正像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所说:“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出了最深刻而精彩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这表明人类更应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看待自然界。“亲近传统,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语汇,更是一股不容回避的世界潮流,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不但要把“道法自然”的智慧化入个人的修养和生活中,而且要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划中。绿色发展对自然法则遵循“服从——认同——内化”之法,从而建立绿色规则,树立绿色信念,成就绿色之道。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发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B.“道法自然”中的“道”是一种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必然性普遍法则,而和谐则是符合这一自然法则的结果。
C.“道法自然”,注重天人相合,并不是让人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掌握客观规律而预先防范,并且采取符合天道的措施。
D.“道法自然”的最佳状态即天人和谐,“参天地之化育,上下与天地同流”。
【小题2】下列对《老子》“无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来合道而行的“无不为”。
B.“无为”就是辅助万物自然的“有为”,“无不为”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行的“无妄为”。
C.“无为”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为无为”。
D.“无为”使天地万物顺随本性,各得其所,以达成无为而成的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以身心健康而言,离自然越近,则离疾患越远。
B.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环境灾难,造成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只要我们汲取“道法自然”的智慧,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C.道家的生态智慧强调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既是一根本的整体,又具有动态的特性,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从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文关怀角度看待自然。
D.以“道法自然”传统为思想渊源的绿色发展观,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我们要把它运用到整个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2 06:3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海水不再入侵

海水入侵是滨海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海水和淡水是可混溶的,二者之间是一个宽度较大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和形状取决于水动力条件、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打破了水动力平衡,会导致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一般情况下,淡水含水层的地位比海水水位高,不会发生海水入侵。但经过长期大量地抽取陆地淡水,导致了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破坏了缘由的水动力平衡状态,海水就能深入陆地淡水含水层中。

如果发生海水入侵,则一定是形成了联系海水与地下淡水的“通道”,即有一定透水性并且年代久远的松散沉积物、基岩断裂破碎带或岩溶溶隙、溶洞等。如果海水与地下淡水之间存在透水性很差的泥质地层,就会大大减弱甚至隔断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海水则无法侵入淡水系统。 

地下水位的降低与天然补给量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地下水天然补给的最重要是大气降水,因此,大气降水也是影响海水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人类在滨海地区的部分建筑也是形成海水入侵的因素之一,例如结构不完整的水井、未加填塞的钻孔、海岸采矿的洞穴等。

海水入侵正在成为沿海地区的“公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社会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海水入侵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地下淡水水质咸化,使用盐分增加的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土壤表层盐分聚集,造成土壤盐渍化,从而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产量。海水入侵还会导致水田面积减少,旱田面积增加,农田保浇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另外,海水入侵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在发生海水入侵的滨海地区,由于海水中碘和氟的含量都偏高,如果居民常年饮用咸水,就会患上甲状腺肿大、氟斑牙等疾病。有数据显示,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区的人口平均死亡率比非入侵地区高1%。 

防止海水入侵的措施之一是开源节流。节流的主要手段是对滨海地区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适当限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节源是指增加滨海地区地下淡水补给量,在这方面,我国总结了许多经验:比如拦截和存蓄降水和地表径流、兴建跨流域调水回补地下水工程等。措施之二是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滨海地区构筑低下阻咸帷幕来组织海水入侵,同时起到拦截地下水径流的作用。措施之三是适应性生态改良。具体方法是:一是在海水入侵区种植耐盐作物,建立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农牧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二是在海水入侵威胁区调整水型农牧业和工副业;三是在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区,以涵养水源为出发点,发展生态农林业。  

与国际相比,我国开展海水入侵研究较晚,但目前在海水入侵现状调查、模型研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措施。目前,还有些难点有待研究:例如海水入侵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帷幕地下水库工程的示范研究等。鉴于海水入侵一旦发生即将造成难以治理的危害,因此应进行超前的防止海水入侵的研究和预报。

【小题1】关于海水入侵的原因,下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海水和淡水之间过渡带的厚度和形状发生了变化,并且过渡带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
B.过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淡水水位大幅下降,改变了水动力平衡状态。
C.存在年代久远的松散沉积物、基岩断裂破碎带或岩溶溶隙、溶洞等有一定透水性的地质构造。
D.滨海地区的部分建筑工程造成了很多地下孔穴,形成了海水入侵通道。
【小题2】(小题2)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海水入侵后果严重,它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田面积减少,荒地面积增加等环境危害,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B.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由长期引用碘含量较高的咸水引起的,这直接导致了海水入侵地区较高的人口平均死亡率
C.虽然我国开展海水入侵的研究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有些地方已经着手兴建地下水回补工程。
D.种植耐盐作物,建立适合区域生态特点的循环生态系统,可以减少但很能从根本上消除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与淡水的水动力平衡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因此干旱年常发生海水入侵,丰水年一般不会。
B.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很大,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滨海地区将会普遍修建防渗帷幕。
C.要防治海水入侵,必须合理地控制和调整地下水的开采量、开采层位以及开采时间等。
D.滨海地区农业消耗了水资源,造成海水入侵,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滨海地区发展农业得不偿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情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因为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不过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交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秦商、徽商、晋商的出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比如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因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因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如同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聚会上,我们固执地拒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
【小题1】下列关于《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情商中国》的问世填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B.《情商中国》将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颇为新颖。
C.《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商业的情感参与。
D.《情商中国》认为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对此都严格遵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
B.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尤其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出现,无不说明儒道与商道相互依存的关系。
C.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
D.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代替儒家。
B.《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交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说明中国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
D.“人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根本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人道其实就是商道。

同类题3

材料二
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创作伊始,就将“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个性特点带进了作品;他“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这恨与笑,既是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也是他创作时的感情基调。对生活满怀着执着的追求,但又追求不到,失望之余,只得寄情于笑骂,这种笑骂,就不能不是带着眼泪的。老舍到创作《骆驼祥子》时,才形成了“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风格。写到《四世同堂》时,全民抗战的时代气氛强烈了,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命题尖锐了,在风格上必然有相应的明显的变化——转而以怒、愤、傲、烈的感情色彩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四世同堂》写的是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深沉悲剧,小说处处呈现出一种因黍离之悲而产生的愤懑与激烈的感情色彩。作家或塑造悲剧形象,或描述悲剧事件,都依据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忠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真、善、美的毁灭。
老舍对北平中、下层人民是极为熟悉的。他将普通北平百姓的性格中许多美好的素质赋予了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厚的悲剧形象,如天佑、小崔、孙七、常二爷、李四爷等人。然后又通过他们的惨死,深刻地反映侵略者怎样毁灭了他们的人的尊严。【甲】的祁天佑,【乙】的常二爷,一个落了“奸商”的罪名游街示众,一个被毒打后在城门口罚跪,一向作为他们精神支柱的人的尊严忽然被毁灭尽净,侵略者无情地打碎了他们身上的精神盔甲,将最难堪的灾难和污辱降临到他们头上,令他们带着耻辱的烙印,到另一个世界去洗净。老舍写这些悲剧形象时,是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赋予了这些人物,将这批悲剧形象写得很美,从而惊心动魄地突出了这“美”的被毁灭。
《四世同堂》作为被征服者的愤史,其中的“愤”,不仅是愤敌人的残暴愤民族败类的无耻,同时也是愤“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他使读者看到:日本人的疯狂是要昂首挺胸拼命打人,是要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冠晓荷之流的北平人的疯狂是只注意饮食男女,沉溺在烟酒马褂与千层底缎鞋之间,是从亡国奴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另有许多弱者,则只会张着含冤的眼睛,不知该向谁去索求公道,甚至极错误地向李四爷和一号的日本老太婆身上泄愤!
老舍不但揭露这耻辱的烙印,而且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探寻那劣根性形成的原因。老舍热爱以北平为代表的古雅、和平、人道的东方文化,小说不时流露出以我国的周铜汉瓦、唐诗晋字、梅岭荷塘的东方文化为光荣和骄傲;同时,他又不能不深入地去发掘这文化传统的滞重碍事:他给小说起了一个很带感情色彩的书名《四世同堂》,也许正是为了埋葬那礼教的堡垒,写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东方式的“四世同堂”梦想的破产!看看作家那深沉的思索吧:为什么在狼似的侵略者面前,有光辉文化传统的人民竟会成为各自逃命的羊?为什么正直的钱诗人,什么也不怕,只怕丢了美丽的北平城?为什么爱国如祁瑞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苦闷时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忘却现实的避风港?为什么北平人会从过中秋节不能点缀以北平传统的“兔儿爷”的事实中去体会“亡国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中致命的弱点,它使人民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以至于灭亡,它是太古雅、太和平了!
我们感谢作家带着感情色彩的深沉的思索,它【丙】。它不但给这部皇皇巨著增色不少,而且在今天,它能使人民痛切的感到:我们的国家要富强,我们的民族要自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取材于吴小美《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一项是
A.作品带有“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作家个性
B.风格是其思想情感在笔尖能“滴出血与泪来”
C.对他所熟悉的中、下层人民不遗余力地赞美
D.随时代风云以更强烈的感情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伊始:“伊始”的意思是“开始”,“伊”是助词,无实义。
B.黍离之悲:“黍离”的意思是“国家残破”,该词出自《诗经》。
C.蹂躏:读作róulìn,意思是“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D.皇皇巨著:“皇皇”的意思是“盛大”,“皇皇”可写成“煌煌”。
【小题3】请在“材料二”【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能概括人物性格的恰当的四字短语。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材料二”【丙】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催人猛醒   ②使人心悸   ③促人探求   ④令人不安
A.②④③①B.①③④②C.④②①③D.④③②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的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都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所讲的“体贴”的概念不—致的—项是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小题3】下面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选自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得到我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被王国维引人中国。
B.中国美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同时又受欧美美学的影响而成长起来。
C.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包涵了“真”“善”“美”,它们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D.中国美学注重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审美情趣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论述了中国美学形成的源头和呈现具有弥散性格的独特面貌,点明话题。
B.第二段重点阐述了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的具体表现,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论据。
C.第三段承接第一段“越界”内容,从广泛性与综合性角度论述弥散性格的体现。
D.第四段的诗句论证了审美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美的氛围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涉及很多的领域,甚至走进百姓日常,这种“越界”是不成熟的表现。
B.因为中国美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具有弥散的性格。
C.中国人可以在艺术创作、欣赏自然的过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去领悟“道”。
D.今天的学者很重视中国传统美育在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中所起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