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农民和牧民对衣服要求差别很大。牧民由于天天骑马,裤腿要做得长长的,一直拖到地上,裆深胯肥。这样骑马的时候,双腿跨开,裤子就会缩一截子,而变得长短则合适,不会有风往脚脖子里灌了。同理,由于天天伸着胳膊持僵绳。衣袖也要长过手掌心的。而农民则恰恰相反,什么都要短一点的好,在地里干活利索些。我们注意到了这些区别和需求,我们家裁缝店声名远播,各种各样气象怪状的身份慕名而来,腰粗臀窄,肩窄胸宽的,斜肩驼背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小题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2】结合文意,推断店内养金鱼的原因。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开篇再三强调店内“暖和”的丰富内涵。
【小题4】结合结尾段,探究“我”想通了哪些事情?
【小题5】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5:4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没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当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A: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B: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延伸,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人和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撇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的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大地母亲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奉献,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画红句A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画线句B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榕树在各地土地上都能生长,表现了榕树强大的生命力。
【小题2】文中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小题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区块链,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由各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共记账的机制(技术方案)。它并不是ー款具体的产品,其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把这种技术或模式称为区块链,是为它是用一串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而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过去ー段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产生下一个区块。

顾名思义,区块链是由“区块+链”构成。区块(block),是指存放数已记录数据的文件,里面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了已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每个区块均由三部分构成:本区块的1D(本区块大小、生成时间等所有信息)所有交易单(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与在其前后的区块ID(前后区块中所有价值交换信息经过算法压缩后形成的一个字符串)。区块的生成时问由系统设定,通常情下平均每几分钟使会生成一个区块。由于每个区块中都包括了前ー个区块和后ー个区块的ID,这种设计使得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后节点,从而可以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即构成区块链。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二

“区块”+“链”=完整历史,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存储了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区块”+“链”=时间戳(time stamp);区块链让全网所有节点都在每一个区块上盖上一个时间戳来记账,表示这个信息是这个时间写入的,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时间戳可以证明某人在某天确实做过某事,可以证明某项活动的最先创造者是谁。它让任何事情的“存在性”证明变得十分简单,区块链上的每条交易数据,都可以通过链式结构追本溯源,一笔一笔地进行验证。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三

互联网技术以信息的共享与实时更新成功实现了信息的中心化,但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例如,我们现如今可以再互联网上共享自己的生活信息、知识和资料等,但(在多数情况下)不敢在互联网上直接与陌生人交易。

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多是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在纷繁复杂的全球体系中,要凭空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是很难得——区块链技术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打破中心化体系的信用枷锁,实现全球节点间的信用与货币互联。

(选自《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

材料四

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区块链的体系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是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系统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由于节点直接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式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

(选自《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块链不是一件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种由各节点参与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
B.区块链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用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C.由于每个区块中都包括其前后两个区块的ID,这就使每个区块都能找到其前后节点,可以一直倒推至起始节点,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
D.一个区块的ID和所有交易单及其前后区块ID的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等由系统设定区块生成时间,一般平均每几分钟便会生成一个区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网所有节点在每一个区块上盖的时间戳既标记了信息的写入时间,也可以证明某人在某天确实做过某事,某项活动的最先创造者是谁。
B.从第一个区块开始,到最新产生的区块为止,区块链上已经存储的系统全部的历史数据艘滴可以通过练市结构一笔一笔地进行验证。
C.互联网技术还无法实现价值的去中心化,现有互联网中的金融体系都是依靠由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中心化方案的支付系统。
D.区块链技术试图解决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用共识体系这一问题,打破中心化体系的信用枷锁,从而实现全球节点间的信用与货币互联。
【小题3】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并简析区块链的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银元

曾冠华

宋鱼进来时,唐朝在办公室忙得团团转找东西。宋鱼笑问,哥,找女朋友呢?唐朝说,我的那块银元不见了。

嗨,一块银元又不是黄金白玉,不见就算了呗,哥又不差钱。宋鱼从资料柜里抽出一盒资料说,哥,你慢慢找,下午的会没准备好,我得忙去。说毕,宋鱼哼着“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的歌儿慢慢走远。

唐朝的银元是从爸爸手上接过来的。严格来说,它是唐朝的传家宝。当年,唐朝的祖上是富户,只因家运不济出了个败家子——曾祖父的父亲吃喝嫖赌吹样样喜好,十足的浪荡纨绔子弟,把家败光后他自己也疯掉了,使得儿子在冬天里挂件单衣,打着赤脚在土围村挨家串户讨饭,十五岁还没扁担高时便跟人去做了挑夫,来往于土围村与城里之间。一次,唐朝曾祖父把一个饥寒交迫倒在路头的女孩抱到担子上,那年他十八岁,高大壮实得像头牛了。女孩无家可归,她每天清早跟唐朝曾祖父进城,去澡堂抡木锤当洗衣工,晚上又跟着回到土围。后来,她成了唐朝的曾祖母,六年后生下了唐朝的祖父。

唐朝曾祖父口碑杠杠的,商人也乐意把重任交给他。一次,商人说这趟任务十分重要,要他快速运到,并叮嘱千万小心。那天,担子沉得要命,但他知道这次任务非同寻常,于是咬紧牙关,脚底生风,终于平安运到。商人拨开担子上面的黄豆,露出了多半担子的银元。难怪!为防贼人而出的此策,商人这招也够绝的。商人高兴,拿出一个银元递给唐朝曾祖父。一个银元,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唐朝曾祖父说,脚钱已经付过了,不用。商人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不是脚钱,便将银元塞进唐朝曾祖父的口袋里。唐朝曾祖父回家后,将这块银元交给女人,并叮嘱好好留存。

那次任务让唐朝的曾祖父累出内伤,最后还转移成了痨病。女人把在澡堂抡木锤洗衣挣来的钱拿去换药也救不回自家男人的命。捏着那块冰冷的银元,唐朝曾祖母预知到了将来孤儿寡母的前路会有多艰难。好在,商人还算讲点情义,他把唐朝曾祖母娘俩接走,曾祖母去做保姆,唐朝爷爷则陪东家少爷上学堂。这样,唐朝曾祖母娘俩不光日子有了着落,唐朝爷爷还间接得到机会偷师断文识字。曾祖母弥留之际,郑重地把那块银元交给唐朝爷爷。这一块银元,它是前人血汗铸塑的为人之道。

解放后,十八岁的孤儿唐朝爷爷参了军,因识字的缘故两年时间做到了连队指导员,抗美援朝回来已是团级干部。商人的家业充了公,还是被批斗的对象,幸有唐朝爷爷一路关照,人总算保住。那商人就是宋鱼的祖上。唐朝爷爷还把宋鱼的爷爷安排进供销社工作。

唐朝爷爷从副县长做到了地委书记。唐朝爸爸没走仕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八零后的少壮唐朝在爸爸旗下掌管文化创意园。宋鱼虽然上了大学,可单位不景气被逼下岗,因为在领内退款时闹情绪,出手把单位的办事人员打成重伤,为此背上了一屁股债。唐朝牢记那块银元传承包含的情义,二话没说把宋鱼安置过来。唐朝说,有我一袋粮,就有你一家饭。宋鱼知道两个家族的过往,没有推托。

唐朝沉静下来之后,想通了一些事情,明白有些东西不能看得太紧,那样会让人不能承受其重而被压垮。有时候,放下不一定是坏事。一天,唐朝毅然把联系下来的大单放手交给宋鱼。公司奖励规定,谈成合同按百分之三提成,做成这桩五百万元的生意,宋鱼便会有十五万元钱入袋,还债绰绰有余。宋鱼心里一下子热乎乎的。

果然,宋鱼成功复命。唐朝接过宋鱼交来的合同资料袋时,熟悉的那块银元从里面滚出,呼一声跌落地上。唐朝愣住那刻,宋鱼躬下身去拾起银元径直走到办公台前把它放回原处,望着宋鱼,回过神来的唐朝想,十五万元钱把人心换回来,也值了。

(选自《金麻雀》网刊,2018.12.15)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宋鱼在唐朝丢失银元后的语言、哼唱的歌词、结尾处宋鱼将银元放回原处的动作,都在提示是宋鱼拿走了银元。
B.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先叙述唐朝丢失银元,再追述银元的由来和相关故事,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唐朝曾祖父的父亲吃喝嫖赌吹败光家产,以后的几代人依靠良好家风使家族重新走向辉煌.在对比中彰显了家风的重要性。
D.小说以一块银元为线索,将几代人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观照,体现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小题2】家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丰富的过程。唐家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家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宋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形式多样,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形成文化创新管理体制,文化创新产业格局,培育文化创新市场体系,塑造文化创新市场主体;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实现文化传播技术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创新和传播体系的创新。这必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D.文化创新显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休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越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小题2】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寓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台,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们创新文化环境。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营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小题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用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来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赋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青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若登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而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編自《光明且报》2019年02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巡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的力量和自信。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初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引起了全球关注,可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看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发射由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小题3】以上二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