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寻找民工老海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一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忙赔着笑解释:“老板,我们走丢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老板一听笑了:“我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要干就开工,不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吧。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出来。可这种方法一到大城市显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影儿。大伙一商量,就想出了个新招:在走过的地方贴上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样老海看到就知道他们在哪了。转念一想,这老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就算看到了,还不是睁着眼走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仍然没有老海任何消息。大伙又着急又担心,老海身上那点钱肯定早用光了,他普通话不会说,字不会认,肯定也没法子找到活干。这样一来,老海不知道已经饿了多久肚子了,说不定就加入丐帮了呢!大伙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后来,大伙出去时,眼睛总是盯着街上那些乞丐,一看到跟老海身子有点像的,就走上去仔细认一认。一看不是,就比划着向他打听,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老海好像已经在这座城市蒸发了。
一天,队里一个年轻后生忽然想出了个主意,兴奋地说:“老海虽然不认字,可他不是瞎子啊!我们只要在去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他认得的东西,这样就容易多了!”大伙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可有什么东西能让老海知道是他们留下的呢?想来想去,家里这时候不是家家都在搞编织吗?对,就留一个家里特有的那种小篾箪,老海看到了,再怎么笨的人也该知道是家里人留的吧,然后他就会在那地方等,这样,他们碰面的机会就大多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大伙收了工,就在工地上捡了一些不用的竹子,开成篾片,编成一个个小篾箪,街上的电线杆上、路边的大树上、公园大门口,都挂了一些上去。在一些小篾箪里,他们还放进了水和一块大面包,这样老海看到的时候,马上可以拿来充饥。他们又考虑到,如果老海发现了小篾箪,跟着来找他们怎么办?于是,他们在通往工地的小路口挂了十多个小篾箪,用油漆涂成红色,显得十分醒目。
这样一来,他们找人的方法从游击战变成了“守箪待人”。每过两天,他们就像在家里查野猪夹一样,到挂有小篾箪的地点去巡查一遍,看看里面装的东西还在不在。如果东西没动,担心变质,就拿回去大家吃,再换上新鲜的水和面包。
一晃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老海既没找到工地来,大伙儿也没在挂小篾箪的地方守到他。大伙都挺失望:这老海,咋就不能多走动走动,多抬头瞧瞧呢!可是,这办法还得坚持下去,他们轮流着隔两天三天就去查看,更换水和面包。
不知不觉,一年就要过去了,工地在春节前半个多月就停工放假。一天,老板回到工地查看,发现工棚里还住着人,进去一瞧,原来是他们这一伙,老板奇怪了,别人巴不得赶早回去,这伙人看样子还没有走的打算,就问:“咋的?我又没少你们一分工钱,不想回家过年啊?”老山头忙说:“哪能不想回家啊,一年没见着家里人,心早回去了。可我们还少一个人。”
老板这才想起他们说过走丢了一个同伴这回事:“哦,还没找到呀!我看,你们别等了,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没人认领,往火化炉一扔完事!”大伙一听,脸顿时变了色,面面相觑。这个他们倒从没想过,难道老海真的……老山头紧紧闭着嘴唇,脸上的肌肉颤抖了几下,缓缓开了口:“我们乡下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十个人进山,决不能九个人回来,不管是人还是尸。我们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
老板想了想,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不过得花钱。在报上登个寻人启事,说明有报酬,就是一只蚂蚁也能给你找出来。”大伙忙问要多少钱,老板笑了:“这就说不准了,有钱人找条狗找只猫出个三万五万不算多,没钱的找儿找女三百五百不算少,这要看他在你们心中是什么分量!”大伙儿转头看着老山头,等着他发话。老山头叭叭地抽了一回烟,说:“这样吧,我们七个人,一人凑五百出来。”说着,率先掏了五百元。大伙纷纷拿出钱,很快凑了三千五百块。老板有点惊讶地打量着他们,他知道他们这一年到头也就挣了四五千块而已,这五百块可就是他们一个月的血汗钱呢!老板二话没说,就带着他们找到报社,第二天,寻找老海的启事就登出来了。报社还根据他们的描绘,用电脑拼了一张老海的图。见报后,他们满怀希望地在工地等候着。
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他们还是没有等来好消息。眼看离春节只有几天了,老山头心情沉重地对大伙说:“这个年,大家都别回去了,在这过吧!”大伙儿默默地点头,决定留下来后,他们就一起到挂小篾箪的地点去查一遍。走了几个地方,没发现什么异样,大伙累了,蹲在一棵树下歇脚。忽然,一个后生指着树干喊了起来:“你们看,这儿写着老海!”大伙凑近一瞧,果然没错,树根上被人用刀歪歪斜斜地刻着两个字:老海。大伙顿时兴奋起来,这么说,一定是老海曾来过这儿,还在这儿给他们留下了记号。他们来了劲,继续往前搜寻,走了两条街,又发现了一棵留有老海名字的树。看来,老海一定在这一带出现过。
可是,老海根本就不认识字啊!大伙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放过这一线希望,就坐在树下等,一直坐到天黑,也没见到老海的影子,他们决定明天再来。回到工地,他们发现工棚里亮起了灯光,疑惑地走进去一看,乐了,屋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老板,另一个不是老海是谁?
“老海!”大伙冲上去和老海抱在一块,又跳又喊。好半天,大伙才问老海到底躲在什么地方,害他们找了一年。老海嘿嘿地笑了:“我命好,被一个煤气店老板看中,叫我去拉煤气,一天给十五块钱。我一想,这活也挺好,可以天天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见你们呢!后来我又想,你们不是都认得字吗?我求人教会了自己的名字,把它刻在树上,这样你们一看到我老海的名字,就知道我在这里出现了。”大伙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都怪自己光注意高处的小篾箪,哪里想到老海会有这一手哟!大伙又问老海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老板拿出一张报纸笑了:“你们看看吧!”大伙接过一瞧,原来是老海登的一个寻人启事:寻找七个民工……老海挠着脑袋说:“快过年了,老板问我为啥还不回家,我说不行啊,我们八个人来的,找不到那七个,我不能回去呀。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在报上登这个东西,谁给我找着你们,给他一千块!”说着,老海就从身上掏钱,大伙一看明白了,是老板看了报纸带老海来工地的。可老板却把老海的钱推了回去,并且从包里拿出几张车票来,一边塞到老山头手里,一边说:“这是我托人买到的车票,过完节,我在工地等你们来。记住,是八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围绕着“寻找”展开,在老山头他们寻找老海的同时,老海也在找他们,两条线最后因找到人汇在了一起。
B.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大都市,这更能丰富小说的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
C.老山头是小说中民工群像中的一员,从文中他的几次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有情有义、值得信赖,却也有些独断。
D.整篇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符合所塑造的人物身份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小题2】(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2: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代表
契诃夫
“嘘!……我们去门房谈,这里不方便……他会听见的……”他们进了门房。为了不让看门人马卡尔偷听告密,他们赶紧打发他去地方金库。马卡尔拿起收发簿,戴上帽子,但他没有去地方金库,而是躲在楼梯底下:他知道他们要造反……头一个发言的是卡沙洛托夫,之后是杰兹杰莫诺夫,之后是兹拉奇科夫……危险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一张张红脸膛开始抽搐,人们捶胸顿足……
“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而不是鬼知道什么年代,更不是洪荒时代!”卡沙洛托夫说.“这些大腹便便的家伙过去为所欲为,现在不许这么干了!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时候,他们可以……”以及诸如此类的话。
杰兹杰莫诺夫接着慷慨陈辞,内容大致相同。兹拉奇科夫甚至破口大骂……人人都在呐喊!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有人极度明智。这位有识之士做出一脸忧虑,用一块撂满鼻涕的手帕擦着脸说:
“哎,值得这样吗?唉……嗯,好吧,就算这些话都有道理,不过何苦呢?你们用什么尺度衡量人,别人也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你们:一旦你们当了上司,别人同样会造你们的反!请相信我的话!你们只会害了自已……”
但是大家不听他的,不让他把话说完,就把他挤到房门口。看到理智不占上风,有识之士也失去了理智,自己也激动起来了。
“是时候了,现在该让他明白,我们也是人,跟他一样!”杰兹杰莫诺夫说,“我们,我要再说一遍,不是奴才,不是贱民!更不是古罗马的角斗士!我们不许有人嘲弄我们!他对我们总是你呀你的(用“您”表示尊敬,用“你”表示随便,不客气);给他行礼,他不还礼;向他报告事情.他却扭过脸去;他还骂人……如今对听差也不兴你你你的了,何况对我们这些有身份的人!这些话都该对他说!”
“前几天他冲我而来,问我:‘你那张嘴脸怎么啦?去找马卡尔,叫他拿墩布给你擦擦干净!’好个玩笑!还有一回……”
“有一回我和妻子一道走,”兹拉奇科夫抢过来说,“碰巧遇到了他。‘哎,你这厚嘴唇,他说,‘怎么老跟窑姐儿鬼混!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告诉他.这是我妻子,大人……他没有道歉,只是吧嗒一下嘴唇!我妻子受到这种侮辱大哭大闹了三天。她不是窑姐儿,正相反……你们都知道……”
“总而言之,先生们,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要么我们,要么他,要我们和他共事是绝对不行的!要么他走,要么我们走!宁愿丢官赋闲,不可人格扫地!现在是十九世纪。谁都有自尊心!即便我是小人物,可我毕竟不是抽象的人,我有自己的性格。我不容许!就这么对他说!让我们当中去一个人告诉他:照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代表我们大家!去吧!谁去?就这么照直说!不用害怕,不会出事的!谁去?呸……见鬼……我嗓子都喊哑了……”
他们开始推选代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争吵,他们一致公认,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当推杰兹杰莫诺夫。
“去吧,谢尼亚(杰兹杰莫诺夫的小名)!别怕!就这么对他说!你什么也得不着,就这么说!你看错人了,大人,就这么说!你胡作非为!你找别人当你的奴才去吧!我们不比别人笨,大人,我们会把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撵走!用不着含糊其词!就这么说……走吧,谢尼亚……朋友……只是你要把头发梳一梳……就这么说……”
“我脾气急躁,先生们….恐怕会说过了头。还是兹拉奇科夫去好!”
“不,谢尼亚,你去好……兹拉奇科夫对付绵羊还行,而且还得喝醉了酒……他是糊涂虫,你呢,毕竟……去吧,亲爱的。”
杰兹杰莫诺夫梳好头发,拉平坎肩,冲着拳头咳一声,就走了……大家屏住呼吸。进了办公室之后,杰兹杰莫诺夫站在门口,手哆嗦着摸摸嘴唇:哦,该怎么开头呢?当他看到上司秃顶上那颗熟悉的黑痞时,他感到心口一阵冰凉,心脏像被带子勒紧了……背上掠过一股寒气……其实,这不算糟糕,由于不习惯准都会这样的,就是不该胆怯……鼓起勇气来!
“哎……你来干什么?”
杰兹杰莫诺夫向前迈出一步,动了动舌头,但没能吐出一个字:嘴里像塞着一团乱麻。与此同时,这位代表感到,不仅嘴里出了毛病,五脏六腑也一样……那股勇气从胸部下到腹部,在那里咕噜响一阵,又顺大腿下到脚后根,最后在靴子里卡住了……而靴子又是破的……糟糕!
“哎,你来干什么?没听见吗?”
“嗯……我,我没什么事……我只是顺便来看看。我,大人,听说……听说……”
杰兹杰莫诺夫想管住舌头,但舌头不听话,他接着往下说:
“我听说尊夫人中彩得了一辆四轮轿式马车……彩票,大人…,嗯嗯嗯……大人……”
“彩票?好……我这里只剩五张了……五张你全要?”
“不……不……不要,大人……一张……足够了……”
“五张你全要了?我问你呢!”
“好极了,大人。”
“每张六卢布……不过你么,只收五卢布……签个字吧……衷心祝你好运……”
“嘻嘻嘻……谢谢……大人……啊哈,非常愉快……”
“你走吧!”
一分钟后,杰兹杰莫诺夫已经站在门房中央,脸红得像大虾,含着眼泪向朋友们借二十五卢布。
“我给了他,诸位仁兄,二十五卢布,可那不是我的钱!这是我丈母娘要我付房租的……借给我钱吧,先生们!求求你们啦!”
“你哭什么呀?很快你就可以坐上马车出游了……”
“马车……马车……我要马车干什么?拿它吓唬人吗?我可不是神职人员!再说,要是当真中彩的话.我把马车放哪儿?我把它塞哪儿呀?”
他们谈了很久。他们谈的时候,马卡尔(他能读会写)一直在记呀记呀。记完之后,便……如此这般……这下话就长啦,先生们!不管怎么说,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
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几个准备“造反”的人,开始义愤填膺怒斥上司,最后却又屈从上司的故事。
B.大家一致推选杰兹杰莫诺去理论,只是因为他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
C.从大家的争议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确受到了上司太多不公正的甚至侮辱性的对待,所以所有的人都想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来。
D.杰兹杰莫诺夫推荐兹拉奇科夫去和上司斗争,因为他觉得自己脾气急躁,恐怕会说过了头。
E. 小说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生动曲折,结局尤其令人忍俊不禁,使作品的批判效果更加入骨三分。
【小题2】(小题2)从性格的角度来看,杰兹杰莫诺夫具有怎样的弱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题3)小说最后写杰兹杰莫诺夫买了上司的彩票,请简要说明这一情节有何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小说最后写道:“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你是否同意“别造反”的主张?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但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土门岭农民诗人老李勤劳,朴实,淡泊,热情,爱好诗歌,老李形象对佳卫的性格起到衬托作用。
C.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D.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E. 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小题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巴图王爷
刘国星
草原牧民说,巴图王爷的宝马能追上白毛风。巴图王爷听后说,那就叫它千里追风驹吧!草原牧民还说,巴国王爷的宝雕弓能射尽天上的大雁,只不过王爷心肠软罢了。
一骑挟尘而至,皇帝有旨,要巴图王爷三日内进宫见驾。
巴图王爷知道,朝廷终究还是打他宝马良弓的主意了。适有谋士进言,欲进兵中原,劫地掠物。巴图王爷严词拒绝:“吾等演练兵马,不过是强身健体、保求平安罢了。焉能让天下生灵涂炭!”部众再不敢言。
“备马!”巴图王爷大喝一声,披挂齐整,背上宝雕弓,跨上千里追风驹,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草原的边缘。
第三日早朝,巴图王爷浑身水洗似的,准时现身朝堂。皇帝走下龙椅,扶住巴图王爷说:“卿来京城,朕心甚慰!分别日久,思卿心切也。哈哈哈哈。”
巴图王爷三天三夜,人不离马,马不离鞍,早已筋疲力尽,但仍跪倒在地,山呼谢恩,久久也不起身。
午门外,千里追风驹已力竭倒地,吐血而亡。
早朝议罢,皇帝和众大臣领巴图王爷来到演兵场。
秋高气爽,雁阵行行。
皇帝指指天空中的雁阵,对巴图王爷说:“卿善射,何不与侍卫满达赛射以助兴?”
巴图王爷点头称“喳!”,内心踌躇:若胜了,正好灭灭皇帝的威风;若败了,那我蒙古人岂不威风扫地?
众大臣都以为是比赛助兴而已,谁知皇帝又说:“比赛赌什么?”满达斜着眼睛,躬身向前说:“陛下,小人愿以项上人头和王爷一决高下!”皇帝春风满面,眼望巴图。
巴图王爷拱拱手:“悉听尊便!”
巴图王爷和满达签了生死状。
空气一下凝固了,偌大个演兵场只听见人的呼吸声和大雁翅膀的扑梭扑梭声。
巴图王爷取过宝雕弓,拈弓搭箭,“嗖——”一声,箭扶风声,直飞雁阵。谁知,满达也“嗖——”一声发出一箭,竟后来居上,射掉王爷的箭,仍不坠,余劲儿射落一只大雁。
众齐呼好,兵丁来报,巴图王爷射空。满达胜。
第二阵满达先射。满达斜眼看看王爷,“嗖——”一声发出一箭。巴图王爷也拉开宝马雕弓,一箭飞去,也射落满达的箭,余劲儿射落一只大雁。
众皆呼好,兵丁来报,满达射空。王爷胜。
满达脸色涨红,脖子绽出条条青筋,斜着牛眼怒视王爷。
皇帝口谕,不可同时发箭,一人射完另一人再射!
空气再一次凝固了。
满达仰望天空,一行大雁正飞过头顶。满达嘬唇尖啸,一股真气直冲雁阵,群雁受惊炸群,四散飞逃。满达觑个空,射出一箭,两只大雁应声而落。
场内喝彩声震耳欲聋。皇帝也从龙椅中起身,举起双手拍巴掌。
场内复归平静,巴图王爷静静地望着天空的雁阵,虎目聚一缕冷冷的光芒。
雁阵飞过头顶,巴图王爷没出箭,也没尖啸。雁阵飞过去,眼看就要消失在目光尽时,王爷搭上箭,拉圆宝雕弓,电光石火,一箭飞出。众人目光里,只见雁阵“人”字形里那一撇突然消失了,一只只大雁像断线的风筝,歪歪斜斜栽下来……原来王爷只浅浅地射伤了大雁的左翅膀,大雁的命还在,却不能飞了。王爷闭着眼睛,心里轻轻地喊一声:“罪孽啊!”
众人皆惊,兵丁来报,满达射落两只,王爷射落九只。王爷胜。
满达胜一局,王爷胜两局。
皇帝冲兵丁挥挥手,兵丁拖着瘫软的满达,“唰”地抽出刀。
巴图王爷“扑通”跪倒在地,说:“陛下,臣愿用宝雕弓换满达一命。”
皇帝脸上有了笑容,说:“准奏!”
第三天,巴图王爷在返回草原的路上,信马缓行。
忽见满达飞骑赶来,满达心怀失败之辱,满面怒容,也不言语,就在奔驰的马上一箭向王爷的心窝射去,箭尖啸着像一条吐信的毒蛇……王爷面不改色,仰卧鞍桥,一张嘴接住来箭,甩手猛掷向满达,满达的盔缨应声落地。满达惊愕万分,滚鞍下马,叩谢王爷不杀之恩。
巴图王爷含笑而去。
巴图王爷回到草原,建起一座庙宇,起名“苍生”,晨晚叩拜。里面供奉的是一匹马,是千里追风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用善跑的千里追风驹奔跑三天三夜吐血而亡来侧面表现巴图王爷所在的草原距离朝廷之远,并暗示皇帝让他三日内进京见驾是在为难他。
B.对于皇帝要巴图王爷进宫见驾的事情,王爷和谋士的想法不同:王爷是权衡利弊,为了草原牧民要到朝廷去;一些谋士则想要借此造反,推翻朝廷。
C.“皇帝脸上有了笑容”中的“笑容”含义深刻,体现了皇帝得到宝雕弓的喜悦之情,但更多地体现了皇帝对大臣的关爱。
D.小说很注重伏笔的使用,比如前文有“跨上千里追风驹”,后文有“在返回草原的路上,信马缓行”:前文有牧民对王爷箭法的称赞,后文有王爷只射伤大雁翅膀而不伤其性命的描写。
E.巴图王爷在与满达的第三局射箭比赛中,他拉弓射箭,只是射伤九只大雁的翅膀,让它们落下来,并没有伤及它们的性命,这突出表现了巴图王爷爱护生灵。
【小题2】文章第一段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满达的形象特征。
【小题4】小说为何以巴图王爷建庙宇来供奉千里追风驹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普通人梁晓声
(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帐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 2)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3)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文化亲自来找我一一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一一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5)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6)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7)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一一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一一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己经坐了多久。
(8)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9)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某些个群众”,某些个中国人。①
(10)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11)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嗅,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一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12)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
(13)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14)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一一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15)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一一“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16)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一一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②……(有删节)
【小题1】在第3 节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5个字)(2分)
【小题2】(1)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2)文章以“普通人”为题同忆父亲,概括文中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表现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第7节中,作者说父亲的端坐“很特别”,说说哪些地方特别。(3分)
【小题4】作者在叙事中大量运用了反衬和侧写的手法,从文中各找一处做简要分析。(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父亲刚被邀请做群众演员,是冈为他有漂亮的胡子;后来屡次被邀,就不只因胡子漂亮了。
B.作者认为,父亲演电影时是一个性格演员,能饰演各种老人角色;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本色的人,值得崇敬。
C.作者在这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中,在歌颂父亲的优点之外,对他摆不正自己位置的缺点也毫不掩饰,真实可信。
D.在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儿件事中,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理解剑理解,直至崇敬的变化过程,凸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E. 文章结尾由同忆父亲生发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问题,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聪明叹

在泰国的那些天,阿勇先生陪我去看了野生动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竟是猴子。

驯猴人将猴子牵到椰林,猴子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然后把拴在猴子脖子上的绳子解开,叫了一声,让猴子去摘椰子,猴子却不动,驯猴人在它的背上打了一下,它还不去。

我想,没有绳子拴着,猴子为什么不跑呢?还没来得及问,就见驯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香烟,给猴子看了看。猴子立即兴奋起来,伸手去抓香烟,够不着。这时候驯猴人一指椰子树上的椰子,猴子一下子来了激情,一跃上了椰子树,摘下一只椰子扔了下来。随后,猴子从树上溜下来,跑到驯猴人身边,朝他伸出手,驯猴人便将那支香烟递给它,却不点着。猴子哇哇叫着,驯猴人又指了指椰子树上的椰子,并伸出两根指头。猴子一看,立即跳上树,片刻间就到了树顶,摘下两只椰子撂下来,再次跑到驯猴人身边,驯猴人这才为它点着了烟。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猴子为什么不跑。它要吸烟,它跑到丛林,哪儿有烟吸?驯猴人用香烟控制住了猴子。

我问,给猴子养成吸烟的习惯困难吗?驯猴人告诉我,根本不需要下功夫,猴子这东西好奇,人抽烟它就想抽,但你不要给它,你抽完烟,扼灭,它捡起来抽,虽是灭的,但有烟味,如此几回,它已经习惯了这味儿。之后,你抽完烟,不要扼灭,撂在地上,猴子立即会如获至宝,抽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你只要拿出烟,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

感慨之余,我问阿勇:“泰国猴子多吗?好抓吗?”

阿勇笑笑,说很容易。只要在一个干椰子壳上刻一个小洞,下面拴一根绳子,然后给椰子壳里放上花生核桃之类猴子爱吃的东西,然后系在猴子出没的树上,人躲开。猴子对食物的味道是极其敏感的,很快就会有一群猴子出现在干椰子旁,最前面的猴子会毫不犹豫地伸手进干椰子里,抓食物,这时候人大喊一声跑出来,猴子群会一哄而散,只有那个伸手的猴子拔不出手,于是被人捉来。

我不禁问:“猴子的手能伸进去,自然能拔出来,为什么会卡在椰子壳里呢?”

阿勇笑笑说:“猴子不是人,它得到的食物绝不松手,手里抓着食物,手就大了,空手能进去的椰子洞,这会儿就出不来了。”

驯猴人告诉我,抓来的猴子并不好驯化,它们也分聪明和愚钝,聪明的猴子经过训练留下来,愚钝的放了。

“看来愚钝些好,不用受你管制,更不会被打骂。”

“你怎么知道猴子会这样想呢,说不定森林里的猴子还羡慕这里的猴子不愁吃喝,还有烟抽呢。”驯猴人说,“有一次我在森林边给猴子一把香蕉,猴子吃得津津有味,几只野猴子馋得跑过来,却不敢靠近我,用胆怯和乞求的目光看着我。我的猴子斜视了那些猴子一眼,吃得很自豪。我把拴在它脖子上的绳子解开,它已来去自由,我转身走了,猴子不但没跑,反倒欢欢地跟我回来了。”

说到这里,我看看在他背后不远处那只未拴住的猴子,它的眼睛不停地在四周搜寻着什么,大概是在寻找游客的烟头。而另一只猴子,眺望着遥远的天边,俨然一个哲学家。

离开猴子几天了,它们的举手投足,还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搅动着我的心。

猴子,给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

选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贯,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泰国看野生动物,印象最深刻的是猴子,这一在开头设置悬念的写法,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猴子摘椰子时,由开始的不动,到后来看到香烟的一跃上树摘椰子,再到后来对训猴人的言听计从,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猴子对香烟的渴望。
C.文章情节性不强,全文用“我”和训猴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了猴子被明化的过程,引起读者思考。
D.文章题目“聪明叹”,是在感叹猴子的聪明,它们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人类手里得到它想得到的东西。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在泰国看野生动物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猴子。
【小题3】读完文章后猴子给你什么启示,请结介文章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