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人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6 10:0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小题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谈了“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其他领域的证明。
D.“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

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FAST可以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和天体现象,通过观测到的现象来分析它的物理本质,分析宇宙起源,宇宙演化和未来。这也意味着,FAST建成之后,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不过,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FAST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

(摘编自《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今天正式启用》央广网2016年09月25日)

材料二:

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 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很大,尤其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非常高。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在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几乎每一次的实验,南仁东都亲临现场,沟通改进措施。他们请来上海、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单位以及国外索结构的顶级专家一起评审,同时也幸运地找到一家既懂技术、又有经验,同时愿意配合的厂家,在工艺控制上为FAST提供经验和产品,最终成功研制出钢索结构。

(摘编自吴丽玮《“天眼之父”南仁东:梦想与坚守》,《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41期)

材料三:

10月10日,FAST团队在京举行发布会表示,“中国天眼”探测到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达数十个,其中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的脉冲星达6颗。FAST超乎寻常的表现一举实现了中国在脉冲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表明,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其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一块方糖大小就相当于地球上一万艘万吨巨轮的重量。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其稳定度比目前最稳定的氢原子钟还要高1万倍以上,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而精准的时钟信号是为航天器导航的必要前提,因而脉冲星也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此外,由于脉冲星是在蹋缩的超新星的残骸中发现的,对它们的观察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星体蹋缩,揭示宇宙诞生和演变的奥秘。

(摘编自张保淑《“中国天眼”捕捉宇宙“脉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14 08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接收的是射电波,目前已经探测到被称作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的脉冲星。
B.我国在FAST之前建成的5座射电望远镜,综合观测能力与美国和德国的射电望远镜存在明显差距,而FAST改变了这一状况。
C.FAST采用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主要支撑结构采用创新性索网技术,这一技术能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球面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D.新型天体脉冲星是一种中子星,密度非常高,它以目前已知的最稳定的周期在高速自转,被誉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天文时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AST能探测到我国之前5座射电望远镜探测不到的宇宙深处,它的建成使用,将让我国天文学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B.因为FAST的索网技术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特别高,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FAST必须从头开始解决材料问题。
C.FAST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但南仁东敢于创新、迎难而上,为FAST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被人称为“天眼之父”。
D.FAST投入使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已取得突破性成就,为我国探秘宇宙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题3】FAST的建设和使用,对中国天文学有何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三个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4天后进入环月轨道。嫦娥四号将是世界首次在靠近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Von Kármán crater)”着陆。如果在背面着陆并成功收集到更加详细的数据,将有望在月球构造和历史等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冯·卡门陨石坑是在巨大陨石撞击月球背面面形成的广阔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之中,由更小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附近有很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一般认为大概是由于陨石的撞击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日本国立天文台RISE月行星探测讨论室助教荒木博志解释称“如果弄清在盆地形成之后,发生过什么样的火山活动才形成现在的状态,将得知月球发生过怎样的演化”。

另外,一般认为,月球的北极和南极可能有水存在。冯·卡门陨石坑靠近南极,在环绕陨石坑的高高的山地的影子里,太阳光照射不到,存在发现水的可能性。水不仅将成为人类的饮用水,还将成为分解氧气和氢气、制造火箭燃料的材料,在宇宙中被视为重要资源。

——《日本经济新闻》2018年12月29日

材料二:

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因此被认为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同时,利用月球背面独特的无线电环境,可填补0.1~1MHz频段的空白,有望在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嫦娥四号带有低频射电频谱仪、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和中性原子探测器。其中,低频射电频谱仪用于探测0.1~40MHz范围内的太阳低频射电特征和月表射电环境: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用于测量月表包括带电粒子、γ射线和中子的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LET谱,以及测量月表快中子能谱和热中子通量。这将为未来载人登月安全活动和月表综合粒子辐射模型修正提供最新数据支持。此外,为了验证动植物在月面太阳自然光照和低重力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嫦娥四号着陆器上还搭载了一个重量为3公斤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

——《南方周末》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三:

中科院研究团队通过对玉兔二号巡视器获取的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揪视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这种矿物组合很可能代表了源于月慢的深部物质。

对覆盖着陆区域的高分辨率遍感图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着陆器和月球车位于玄武岩“平原”的撞击溅射物上,这些溅射物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

科学家李春来说,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同时,SPA盆地深达13公里,是月球上最深的撞击盆地,很可能会挖出月壳深处甚至月慢的物质。40多亿年前SPA盆地形成时已将月壳减薄或完全剥离。芬森坑是由小天体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表面而形成,其犹如在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打的一口“深钻”一般,进一步将南极-艾特肯盆地表面以下月球更深部物质挖掘出,产生的溅射物四处抛射,呈辐射线搬布在冯·卡门撞击坑”平原”上。因此,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仪分析到的对象,正是芬森撞击坑挖掘、抛射到冯·卡门撞击坑表面的月幔物质。

此次基于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2019年5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2月8日我国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陨石坑,这项世界创举有助于揭开月球背面的一系列秘密。
B.冯·卡门陨石坑是由小陨石撞击南极—艾特肯盆地,导致表面被吹走,内部岩石熔化之后覆盖了表面形成的坑洞。洞内有许多被称为辉石的矿物。
C.月球背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探索价值,它既是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是研究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的产生机理的绝佳地点。
D.中科院研究团队分析月球正、背面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证实月球背面的土壤主要由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等源于月幔的矿物组成。【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预降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里的冯·卡门陨石坑,受科研目的和探月任务的影响,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B.月球背面能屏蔽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以及闪电、极光带来的无线电发射,为“玉兔二号”与地球相互传递信息带来了困扰。
C.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搭载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等的月面微型生态圈,这项实验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D.着陆区来自东北方向的芬森撞击坑的减射物的光谱特征,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正确性。【小题3】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任务有哪些?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分要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比特币的话题是越来越多,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日前在加拿大启用,使人感到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可以说,比特币是信息技术变革引起的电子货币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典型形式。
通常认为,电子货币是指以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为存在介质、以数据或卡片形式履行货币支付流通职能的“货币符号”,其具体形式包括卡基、数基存款货币,电子票据,等等。以我国为例,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付金等,都具有初级电子货币的特征,但只有到了各类虚拟货币出现,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比特币虽是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形态,但正如美国一名联邦法官所表示,比特币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目前其金融属性或许要高于货币属性,因此对于整个货币体系的冲击还非常有限。
以现代货币的标准来看,比特币尚未充分满足货币的定义。广义地讲,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就此看,当前比特币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交换和投资方面,在最能体现货币价值的支付方面,其作用还非常有限。此外,比特币通常只在互联网交易中存在,极少在线下交易中采用,这说明它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因此,只能说其具有了货币的雏形。需要指出的是,比特币的供给缺乏扩张能力,这与现代货币的显著特征相悖,即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催生虚拟货币,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比特币还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依然具有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同时也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传统货币的发行由政府权威支撑,如果缺乏发行主体、没有背后的政府权威,一种货币就会遇到问题。
对于比特币所代表的虚拟货币,各国政府的态度并不相同。首先,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货币需求。不过,如果虚拟货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积累了系统性风险,那么自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
尽管比特币在短期内距离替代真实货币仍有较大差距,但比特币的日益活跃,势必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形成挑战。到目前为止,各国权力机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确保比特币的交易不违反货币交易法律,并且禁止将比特币用于诸如洗钱和购买毒品等违法行为上。在美国,已有人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显然,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必将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选自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比特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衍生的,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
B.比特币作为一种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货币形态,在我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
C.比特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目前它的货币属性也许没有金融属性高。
D.说比特币已经具有了货币的雏形,是因为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并且它在支付方面作用非常有限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用金都具备电子货币特征,但其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仍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
B.比特币对整个货币体系冲击力有限,这表明比特币目前货币属性发展还不够充分,它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
C.现代货币可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和比特币有很大不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D.在美国,部分人已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可见,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一定会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加拿大诞生了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
B.比特币没有发行主体,背后没有政府权威,一旦遇到问题,它就会变得很脆弱。
C.比特币尽管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真实货币,但仍势必会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造成挑战。
D.由于比特币交易出现违反法律,用于洗钱购买毒品等非法行为上,因此各国政府已将其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土豆等,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学中国,后学欧美,已经大大发展了日本文化。美国更是移民国家,文化土产有限,但绝不能说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政要和学者,如撤切尔夫人等,唯独看好中国的改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更是直言:中国可以实现跨越,“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他们赞赏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他们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身上,看到了坚韧灵活,看到了既独立又开放,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果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自己就更没有理由反过来嘲笑我们百余年来改革开放、旧邦维新的大手笔了!

文化一经吸收采用,必然与本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发展成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它们当然是中华文化而不可能是什么其他文化。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孟子干脆明确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我们必须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重视它为我们当代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一种智慧,它不会越用越少,因为它有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B.非中国原产、却已融入中餐文化的部分食材是文化有超越性与普适性的例子。
C.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善于以退为进,转败为胜。
D.西欧、北美取得文化优势甚至主流地位,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疑方式提出论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人深思。
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直接批驳了“中华文化没有自信”的论点,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C.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为例证,来证明“中国人是有文化自信的”的观点。
D.文章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事实论证,说理充分,从而强化了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日不得不走向别人学习的道路,是因为他们虽有自己的文化,但本土文化有限。
B.学习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给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C.孟子和孔子的名言,既表明文化需要借鉴与吸收,又表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D.中华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各有所长,所以各种文化要相互学习,不应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