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③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④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⑤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⑥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⑦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选自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作者在第③段中,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比较文明研究的伦理规则。
C.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D.文章阐释条分缕析、概括严谨,论证简练准确、缜密得当,论证语言较为规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1:2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动物园

毕飞宇

(1)动物园的出现标志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最后胜利。人类终于可以挎上相机、挽上情人的手臂漫步狮身虎影之前了。人类从来没有这么自信过,敢用食指指着狗熊批评它的长相,敢和雄狮对视呲牙做个鬼脸;人类也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轻意地对鳄鱼扔一只烟头,对昏睡的老虎吐一口唾沫。人类总能把自己恐惧的东西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2)这样一想我便害怕,九天缚龙、五洋捉鳖之后,人类的敌手又将是谁呢?我读过几部关于动物的书,在许多这样的科学读物里,都有动物“作用”的介绍,而这样的“作用”又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的,比如说,一提起犀牛,便是:肉可食、皮可制革,角坚硬,可以入药,有强心、解热、解毒、止血之功效。这个意义上说,________________。而一旦动物们以“人”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时,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那只是“童话”,假的。

(3)完全可以这样说:动物园时代开辟了动物的奴隶主义时代。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要写三样动物:狗、猫、猪。我之所以要提及这三位先生,是因为我的一个发现:所有的动物园里,几乎都没有他们的身影,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家常”,即:通了人性。先说狗。狗的口碑并不好,是谓“小人”也,“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娘养的”、“狗尾巴”都已经“人格”化了。然而人类爱狗,狗乃人类一宠物也。何故?他是通了人性的。狗的“似人非人”满足了人类“主子”思想与“奴才”思想的矛盾需要。人类用一块骨头或一只肉包使狗渐次“异化”,终于落到“狗不狗、人不人”。狗在这一点上不如狼的坚决。人类之所以不能蔑视狼,是狼有自己的原则:不给我骨头我吃人,给我骨头我同样吃人。狼这么恶狠狠地一路吃下去,人类只能远之。狼总是对人类说: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动物园里最焦躁不安的就是狼。

(4)猫要下流得多。我几乎不想提这东西。她泪汪汪的大眼和满嘴胡须简直莫名其妙。她小心翼翼的小解模样、躲在角落里打量人的姿态、眯起眼睛弓了腰体贴主人的抚摸触觉的努力,都标示了她的委琐。猫的最大特点在其腰板上,猫的腰板那样没骨力还背了个脊椎动物的名,真是讨了大便宜。但谁又计较她呢?猫的不怕甩打可能是另一种天赋,一跤之后,她总能站得很稳,立场坚定,四爪朝下。可不知道怎么回事,猫站得愈稳,我愈觉得恶心。

(5)关于猪,我想说它是一种植物。长满肉,随屠夫宰割。或者说,它是一种会走路的肉。人类用几千年心血教它做奴才,它就是连这点心智也没有,只能把它杀掉。猪是唯一在杀戮时得不到同情和尊重的生命。生得肮脏,死得无聊,作为生命,猪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6)站在动物园里,我时常想,如果没有人类,世界的主人到底会是谁呢?我看好狮子。这里头当然有我对狮子的偏爱,但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推论。我注意过古埃及人的图腾意识,他们的“狮身人面”像给了我极大的困惑。古埃及人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黄沙之上对生命的理想格局一定是绝望的,“狮身人面”说明了他们矛盾的心态。这种绝望心态给了他们极大的勇敢想象:人类的理性精神+狮子的体魄=理想生命,只有这个生命方能与“自然”打个平手。

(7)然而,就狮子自身而言,他蔑视“智能”。聊对自身体能的自信与自负使他视智力为雕虫。狮子的目光说明了这一点。我常与狮对视。从他那里,我看得见生命的崇高与静穆,也看得见生命的尊严与悲凉。与狮对视时我时常心绪茫然、酸楚万分,有时竟潸然涕下。我承认我害怕狮子。即使隔了栏杆我依旧不寒而栗。他的目光使我不敢长久对视。那种沉静的威严在铁栏杆的那头似浩瀚的夜宇宙。那种极强健的生命力在囹圄之中依然能将我的心灵打得粉碎。

(8)生命的高级与否往往取决于一点:有无孤寂感。高级动物们都有一种懒散、冷漠、孤傲的步行动态,都有一双厌世不群的冰冷目光。他们无视世界的接受与理解,只在懒洋洋的徜徉中再懒洋洋地回回头,看看自己留给苍茫大地的踪迹,他们便安静地沉默了。不像蚂蚁能闹,为了一粒米,一块肉屑,一只苍蝇的尸,出动了成千上万的部队,万众欢呼,群情激愤,汹涌而上,汹涌而退。

(9)听说,仅仅是听说,不少国家——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是有“国家动物园”的。国家动物园的玩法和城市动物园的玩法有一同一异。同,都是看动物;异,方法是相反的,一个是动物在笼子里,一个是人在笼子里。如果这个“听说”是成立的,”国家动物园”就太反讽了。

(10)然而,我倒是希望我们的国土上能有一座“国家动物园”,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至少,能知道人类的今天还是有点乐趣的。这么说吧,上帝既让我们做人,上帝既拿我们作“人”看,总得对得起上帝吧。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2)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语句。(20字以内)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结尾“从中走一遭的人,应该都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内涵。
【小题4】文中许多地方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举例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是什么单位?
熊培云
计划经济盛行的时代,中国人多生活在单位文化里。陌生人见面,或是办点什么大事小情,难免会被问及“是什么单位的”。单位无所不在,正因为此,当刘震云将单位文化描述成“一地鸡毛”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我曾说,一人即一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土,它区别于自己所属的疆土。同样,区别于“你属于某个单位”,每个人更应该回答的是“自己是什么单位”,“人是什么单位”。
有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
有说:“我是思考的单位。”
前者,“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单位之中”,道出了人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弱点。单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在意识到单位可以并可能像工具般更换以前,人所受到的这种“奴役”几乎是一辈子的事。
后者,“人是思考的单位”,这也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正因为人人都能思考,都在思考,都“各怀鬼胎”,民主作为利益协调器才成为可能和必要。
然而,以上回答仍停留于从政治学或社会学意义上阐述人的功用,而没有从哲学意义上触摸到人的本质。我以为,一个人若要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就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人之内涵拨云见日。故而我关于“人是什么单位”的回答是“人是时间单位”、“人是时间的尺度”。
为什么“人是时间单位”?道理很简单,人是生命,有生卒年月,人归根到底是一段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生命。我们在时间中获得生命。
理解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十分重要。即使你穷尽有生之年仍不能像凡高那样获得死后的哀名,或者像华盛顿一样收获永恒的荣耀,但是,它至少可以使你不至于沦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只知按部就班被动奉献(工作)的螺丝钉。 “我是时间单位”,“我是时间的尺度”,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挖掘,并非忠诚于地理与环境,而是忠诚于我们自己的一生。
人应该爱时间,而不是爱空间。时间之爱是面向个体的,是绝对的,那是我们惟一的存在;而空间之爱则是相对的,是面向公众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契约才得以实现的。正因为此,我愿意以更广阔的视角将我所 热爱之国视为时间之国,一种立于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与思想之国,而绝非空间意义上逆来顺受的,或与生俱来的“嫁鸡随鸡”式的地理与政治之热爱。
所以我说,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奔命;一个人无论占有多少疆土,如果不能在时间上做自己的主人,其所拥有的仍不过是贫困一生。以生命与时间的名义,每个人作为其所生息的时代中的一员,不应该停留于寻找地理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归属,而应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选自《重新发现社会》,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举两个“有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小题3】理解“人是时间单位”,有何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比特币的话题是越来越多,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日前在加拿大启用,使人感到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可以说,比特币是信息技术变革引起的电子货币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典型形式。
通常认为,电子货币是指以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为存在介质、以数据或卡片形式履行货币支付流通职能的“货币符号”,其具体形式包括卡基、数基存款货币,电子票据,等等。以我国为例,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付金等,都具有初级电子货币的特征,但只有到了各类虚拟货币出现,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比特币虽是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形态,但正如美国一名联邦法官所表示,比特币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目前其金融属性或许要高于货币属性,因此对于整个货币体系的冲击还非常有限。
以现代货币的标准来看,比特币尚未充分满足货币的定义。广义地讲,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就此看,当前比特币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交换和投资方面,在最能体现货币价值的支付方面,其作用还非常有限。此外,比特币通常只在互联网交易中存在,极少在线下交易中采用,这说明它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因此,只能说其具有了货币的雏形。需要指出的是,比特币的供给缺乏扩张能力,这与现代货币的显著特征相悖,即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催生虚拟货币,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比特币还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依然具有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同时也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传统货币的发行由政府权威支撑,如果缺乏发行主体、没有背后的政府权威,一种货币就会遇到问题。
对于比特币所代表的虚拟货币,各国政府的态度并不相同。首先,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货币需求。不过,如果虚拟货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积累了系统性风险,那么自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
尽管比特币在短期内距离替代真实货币仍有较大差距,但比特币的日益活跃,势必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形成挑战。到目前为止,各国权力机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确保比特币的交易不违反货币交易法律,并且禁止将比特币用于诸如洗钱和购买毒品等违法行为上。在美国,已有人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显然,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必将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选自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比特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衍生的,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
B.比特币作为一种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货币形态,在我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
C.比特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目前它的货币属性也许没有金融属性高。
D.说比特币已经具有了货币的雏形,是因为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并且它在支付方面作用非常有限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用金都具备电子货币特征,但其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仍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
B.比特币对整个货币体系冲击力有限,这表明比特币目前货币属性发展还不够充分,它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
C.现代货币可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和比特币有很大不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D.在美国,部分人已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可见,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一定会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加拿大诞生了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
B.比特币没有发行主体,背后没有政府权威,一旦遇到问题,它就会变得很脆弱。
C.比特币尽管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真实货币,但仍势必会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造成挑战。
D.由于比特币交易出现违反法律,用于洗钱购买毒品等非法行为上,因此各国政府已将其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做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相关文件也已颁发,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国网2009.10.20)

材料二: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定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地方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丢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观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十分深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国家,我国的文化还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是如此不同,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法制网2009.6.2)

材料三: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林继富举例,同样在宜昌市,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培在1984年后没离开过家,按月享有政府提供的生活照顾费。他活跃于乡邻之间,故事一直保持原有特色。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吼

张爱国

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天黑时分,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站起来,说:“我,想办法。”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

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 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 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摸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 紧捂口鼻。

屋里并没有动静。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我爷爷轻轻向后握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审?常家能有 什么难事?

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

“咚!”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来,一脚踏上窗台,另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 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夕卜,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 ...”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 “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 "

“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

“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

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描写,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小题2】小说以“一声吼”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