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森林火灾的发生有很多深层次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全世界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几十万次,受灾面积达几百万公顷,约占森林总面积的0.1%。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火灾有上升的趋势,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过火面积133万hm2;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长期干旱以后的热带雨林大火烧掉了上百万公顷的森林,这些森林火灾给相关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各国的森林防火费用不断增加,而森林火灾面积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森林火灾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严重的森林火灾还会引起土壤的荒漠化,并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不断提高林火管理技术。

(摘编自《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

材料二:


图1:2009年-2018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统计表

图2:2004年-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成因比例

材料三:

随着春季到来,全国陆续进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关键期。记者3月中旬到凉山州采访时注意到:县、乡镇、村各级干部都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森林防火上;沿途的重要出入路口,都能见到戴着红袖章的巡护人员在工作。

尽管如此,部分地区还是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防火形势的问题。一些森林消防队员表示,发生较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地区,森林内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情,火借风势就容易快速蔓延,增加扑灭难度。

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曹海峰表示,中国森林消防技战术水平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不过在一些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上还有提升空间,航空消防飞机数量总体较少,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另外,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火灾的应用上也有提升空间。

(摘编自《瞭望·森林防火仍需警钟长鸣》)

材料四:

今年的清明节,很多人自发地祭奠和追思那些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指战员和扑火人员,为这些新时代的英雄献上鲜花与敬意。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不从人为因素入手,来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与人为引发森林火灾相关的罪名有放火罪和失火罪。除极少数火灾是人为故意纵火外,大多数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当事人都没有主观故意。但这也构成失火罪,刑期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数据显示,将近20%的森林火灾是由于上坟烧纸引起,每年的清明时节,既是祭扫的高峰期,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如何引导和教育民众摒弃传统祭扫陋习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显示,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区居民烧荒、烧炭,这种情况占了31%还多。为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帮助山区居民脱贫脱困,过上好的生活,也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森林防火任重道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到2016年,中国森林火灾次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森林火灾次数在2017年略有上升,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同比2017年下降约23%。
C.从图2可以看出森林大火的成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绝大部分,所以控制火灾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
D.2004年-2016年,导致森林失火最多的人为原因是烧荒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它们属于非生产性用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范围的人口膨胀,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中人类的活动影响加剧,控制人口是防御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关键。
B.全球气候变暖,使火灾有上升的趋势,而森林火灾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升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C.发生森林火灾的地区,往往缺少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通道,火借风势蔓延,这给消防员扑灭火灾带来一定难度。
D.森林火灾是社会治理问题,不断改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层次,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隐患。
【小题3】为了减少森林火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8:0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小题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不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难度时,我们便面临更( )的思考了。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 )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 ),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 )。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好比一个人看着一群人,只会说“人可真多啊!”一样。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广阔 新鲜 光彩 美妙绝伦B.广阔 光鲜 色彩 美妙绝伦
C.广泛 新鲜 色彩 美不胜收D.广泛 光鲜 光彩 美不胜收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B.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不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
C.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艰苦时
D.当一个人开始慢慢地感到选择适当的颜色、用适当的手法把它们画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是一种困难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自汉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在“道”这一概念中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 “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点与士大夫阶层相伴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的,“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愤著书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
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D.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E. 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血倾注在《史记》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小题2】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
【小题3】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