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开放的时代,予人机会和平台
《中国青年》: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你觉得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分别是什么?
施鹏:每个科研人员,每个从事科研这条路的青年,从内心来讲,其实都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而且他们也都会非常努力地去奋斗。但是最后可能大家走的路不一样,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机会和平台,以及自己对于要做的事情的判断。判断和选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合适的外部力量,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真正影响成功的因素。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的是西部,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我又一次选择了西部。当时从厦门来到昆明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实我觉得,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云南省这个动植物王国给了我非常大的一个平台和资源。
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当时像复旦、中山大学等这些学校,都给了我offer,但是我都没有去。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去做自己,做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另外一点,就是现在西部的人才流失很多,成长非常困难。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西部发展又需要有很多人才,所以,我想在这里呼吁,给西部青年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是政策上面的支持和倾斜,这样的话,年轻人可以有更多机会,去做出一些成绩。
《中国青年》:精神对于外物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精神的滋养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哪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动力?
施鹏:说句实在话,做科研主要有几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第二个就是显示你比別人更加聪明、你比别人更加能干的一个过程……其实做科研是很辛苦的,如果从性价比来说的话,它是非常非常低的一个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兴趣爱好和获得的这些一点一滴的小成绩才能帮助你,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感恩,我最难忘的人是我的导师,在国内是张亚平院士,在国外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张建之教授,我现在所取得的学术上的成果,都得益于他们两个人。他们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给予我具体帮助,更用在为人处事、对待科学上的严谨态度影响了我,我想,这种态度是真正精神上的东西,是真正能够让你受益终生的。
《中国青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哪些环境的阻力?是如何去克服的?
施鹏:所谓的阻力,现在看来,当时可能还觉得是困难,但是现在返回头来看的话,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压力磨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多时候,只要你心中有一种兴趣和执着精神的话,我觉得那些阻力其实都不是不可克服的东西。
《中国青年》:从你的观察来看,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想要成长、成才,还需要社会提供哪些助力?
施鹏:我觉得一个社会对于人才的成长,首先第一点,有一个宽容失败、鼓励成长的态度。我们不需要在个人有点成绩的时候,就把他吹捧成英雄,也不要在他有一点点过失的时候,一下子就打到“十八层地狱”,社会要有宽容的态度,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更多地容忍他们失败。
第二点就是,青年人才的成长有规律,不要去拔苗助长,也不要去做有了机会却不给青年人的事情。此外,我们也还需要有保障制度。现在的青年人首先是社会中的人,青年人基本是上有老下有小,都面临着小孩上学、老人就医等现实问题,那么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有一些比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觉得有助于他们减轻负担、专心工作。
我们国家在创新性上,其实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就一定要从机制上考虑,不要有太多功利的东西,不然的话就会逼着年轻人去发文章,去拿“帽子”,这看着好像成功了,但是大家其实都忘了,我们真正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相关链接)施鹏,生于197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科组负责人。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化专业,2004年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又在德国人类营养研究所分子遗传系担任研究员。2008年,施鹏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其“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
(摘编自郝志舟《每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鹏认为,青年人要做自己,做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克服阻力,不断成长。 |
B.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机会和平台非常重要。施鹏从国外回来,拒绝了名校的offer、选择了西部的原因是云南省为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 |
C.施鹏认为,做科研很辛苦,性价比不高,科研人员要有科研兴趣和执着精神,要懂得感恩,也要继承前辈的优秀品质。 |
D.施鹏认为,从事科研的青年都有一颗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心,国家应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不要过多地干预。 |
A.人物专访的对象一般要有鲜明的特点,施鹏读研选择西部,从国外回来拒绝名校的offer,依然选择西部并取得成功,显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
B.人物专访的提问忌过大过空,本文提问则突出了受访者的主体地位,提问的方向也非常明确,即青年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
C.本专访从施鹏本人成功的经验入手,由此扩展到青年人成长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提问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达到了为广大青年提供借鉴的目的。 |
D.访谈的落脚点是国家和社会如何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助力,说明宽容的态度、健全的机制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更为重要,也使访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