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月菩提

周海亮

第二次与他见面,他送她一串星月菩提。是他亲自打磨的,用了两年时间。两年时间打磨出一串菩提,却在第二次见面就送给了她,爱情来得突然并且果断。

他说,佛教徒需要历练,爱情也是。他不信佛,可是他信缘份,信爱情,信地久天长。

星月菩提从此成为她的随身之物。戴上脖子,或缠上手腕,她显出一种与别的女孩不同的秀美与安静。时间久了,菩提珠开始变色、包浆和挂瓷,碰撞之时,清脆有声。她迷恋那种声音。

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之前因一点小事,两个人闹了别扭,临行前,她没有去送他。她很快后悔了。后悔了,却使着性子,既没有给他打电话,也没有给他发短信。整个春节她过得惴惴不安,心里总感觉有什么堵着,有时候,正盘着菩提,虎口会突然蹦跳起来,越来越快,不得控制。然后,她突然接到他的短信。他在短信里说:我不能再回去了。分手吧!

她被这句话击倒,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她感觉到事情的蹊跷。她给他发短信,问:为什么?他答:我去了远方。她问:哪里?他不答。再问:哪里?仍不答。他的态度又让她病了一场,这次,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她鼓足勇气拨他的电话,他却不接。几分钟以后,再拨,仍不接。两小时以后,还拨,还不接。第二天,继续拨,继续不接。之后的半年,她不停地拨他的电话,然那边的他,从未接起。只是,她给他发短信,他偶尔会回。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我不再回去了。

她哭。夜里,冲着墙,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串星月菩提。菩提珠颜色更深,更统一,每一颗珠子全都明亮似玉。他曾告诉她,星月菩提需要日久天长才能有玉般的感觉,而她,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她似乎走完一生。

她还年轻,可是她竟有了老人的模样和心境。她的人生开始加速,不见他的日子里,度日如年。有两个菩提珠开始开片,裂纹完美,温润逼人——那是别人需要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劝她去找他。他们说,就算找不到他,也能找到他的老家。去他的老家问问,总该给个说法。她笑笑,不语。

也有人劝她忘记。他们说,她那么漂亮,那么聪明,又弹得一手好琴,不值得为一个负心人去等待。她笑笑,仍不语。

她开始读佛经。她读:菩提心是菩萨净土。她读: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她读: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她读: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她读: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她想忘掉他,她想变得刀枪不入,然她知道,这不可能。

她终日以泪洗面。但她拒绝去找他。

又一年过去,某天,她突然寻一庵闾,削发为尼。除了那串星月菩提,她什么也没有带。

她终日诵经,手持星月菩提,二目沉静并且窅远。她断了他的音讯,断了她的尘缘,可是夜里,有时候,很多时候,当她轻轻摩挲那串星月菩提,当玉石般的菩提珠发生清脆的声响,她的心会痛,然后,越来越痛,越来越痛……

日久天长,菩提珠会变成玉,变成石。她的心呢?她希望她的心,也能变成玉,变成石。

如此,她便不会痛苦。

她不知道,三年以前,在遥远的大山里,他被一块滚落山坡的巨石砸中,不幸身亡。临死前,他对姐姐说,别告诉她。

别告诉她。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即将死去,世间没有给他留下过多的思考时间。

姐姐也不知道,她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她开着他的手机,却不敢接她的电话,只是偶尔,她会回她的短信。好几次,她想将弟弟去世的消息告诉她,她一次次写好短信,又一次次删掉。她不敢,不忍。她想她终会来。她来,她就将一切告诉她。

可是她终没有来。她守着庵闾,诵经,种田,熬尽一生。

她不知道这些。她想知道,又不敢知道。她的心里,一万种可能,唯没有他已负心。她相信他,却不敢去找他。她怕在世间,找不到他。

她宁愿守着自己,盘着化为玉石的菩提,每一天,胆战心惊中等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主人公凄婉的故事,隐含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无奈,借以歌颂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寄托了作者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B.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前两人之间的那段别扭,播下了两人爱情悲剧的种子,为两人最终阴阳相隔、无法修成正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C.“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这次,整整一个月”,不同的时长,表现了“她”受到打击的程度在加深,表现了“她”由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
D.小说不厌其烦地引用“她读”佛经的内容,含蓄地表现了她由伤心无助到醒悟的心路历程,最终决定彻底断绝尘缘,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小题2】作品在构思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他不知道他做对了,还是做错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3:0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姑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男人看着电视,女人磕着瓜子。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擎好吧,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①主贵:河南方言,大意为娇贵,贵重。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文中谢二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地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二孩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C.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是个谨慎的官员。
D.大家认为谢二孩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小题3】【小题4】小说画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的做法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戀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虛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C.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D.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小题2】影片《流浪地球》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下列诗词中,没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A.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宋·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D.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周邦彦《苏幕遮》)
【小题3】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3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小题1】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他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大批判差点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马寅初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E.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马寅初立即投入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包括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在内的办法。
【小题3】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有不尽然。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杜甫常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吗?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节选自朱光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人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创造不可无格律和模仿,天才的完成也不可无人力。
B.天才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还有一部分源自个人努力。其中,遗传与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足以解释天才的形成。
C.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平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努力不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其中努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D.最易显示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这种情思的涌现不是毫无准备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的时代都是伟大的时代,而当时的艺术却不足高论,说明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B.杜甫常自道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足见杜甫在诗词创作方面是下过死功夫的。
C.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作者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只要信笔疾书,人们寻不出作者预备的痕迹。
D.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破解了灵感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的神秘解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杜甫的经验以及借助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都可以得出“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B.灵感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出于作者意料之外而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突如其去。这三个特征使从前的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
C.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D.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潘嘉贵的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多地在布局5G建设上亮出时间表和发展目标。本月13日,北京也正式启动了首批5G站点。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

5G有多厉害?相信公众普遍知晓的是:一部1G大小的高清电影,只需1秒就可完成下载。的确,这正是5C颠覆当下生活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也就是网络速度更快。

除了网速快,5G技术还一直被视为开启自动驾驶时代以及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也体现在5G颠覆当下生活的另外两个应用场景中,即低功耗广覆盖场景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

对于物联网这一名词,公众并不陌生,主打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近年来一直占据热门。然而受限于传感器等终端的功耗,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能力,真正的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5G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在低耗能方面,5G可使终端更加省电,例如在未来的智能建筑中,传感器可埋在混凝土里面,使用寿命长达10年。

在网络使用中,时常会体会到网络时延。5G网络的时延将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我们上网不再会喊“卡”,5G的网络时延基本让你我觉察不到。不仅上网不再“卡”,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也将进一步打开人们有关远程医疗手术、远程驾驶、自动驾驶和工业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想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8月15日)

材料二:

我国通信技术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到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在5G时代,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并在5G承载标准制定、5G产业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内的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在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特别是在网络构建、通信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明显优势。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5G商用高度重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均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2020年正式商用。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日)

材料三:

(数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材料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

记者:工信部将如何推动5G发展?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重要的是要用好5G。一是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二是加快网络建设进程。三是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计到2030年,5G设备制造收入将增长至约21000亿元,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至约27000亿元,5G将直接提供约800万个就业机会。
B.预计到2020年,5G将直接提供约50万个就业机会,这主要来自于相关设备制造商创造的就业机会。而随着5G的广泛应用,企业也可能削减部分岗位。
C.预计在5G商用初期,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制造商收入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在中后期,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显著,成为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
D.预计从2020年至2030年,5G总产出结构中信息服务收入和设备制造收入的占比将越来越高,而这些部门对就业的间接拉动能力较弱,是间接就业机会增长日趋放缓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技术被认为是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它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无线网络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可能会扭转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发展局面。
B.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业界普遍认为,在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之后,在5G时代,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走在了世界前列。
C.5G具有诸多优势,可与农业、交通、教育等各领域融合应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均计划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相信5G很快就会取代4G。
D.可以想象,5G技术将解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5G时代,生产生活将更加智能化,用户将拥有更优质的体验。这不仅意味着通信行业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5G特点以及5G商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