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摸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究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的场景,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小说写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C.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小题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3:3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ǎ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小题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①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作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依我看,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②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斗鸡,后者像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③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份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痩,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①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它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作“猪兄”。

④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儿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②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至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至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⑤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注①劁:阉割(猪)。②看青:守护未成熟的庄稼。
【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被赋予人性化色彩,因为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
B.作者描述了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各种本领,尤其是学汽笛叫,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与尊敬,为后文它的成功逃脱、获得自由埋下伏笔。
C.文中的“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同情这只猪,却又不敢对抗领导,是特定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
D.王晓波与鲁迅一样,除了反对强者专制,也反对弱者的自甘沉沦,他对特立独行的猪的赞扬,其实就是对“安于被设置的生活的人”的批评。
【小题2】作者笔下特立独行的猪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这一特点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题3】试分析本文与巴金的《小狗包弟》在时代背景和语言风格方面有何异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的名义
这时,警务直升飞机在村中一片开阔地降落下来。十几个武装警察和刑警荷枪实弹,一一跳下飞机。祁同伟从土屋的窗前看到,他的冤家对头侯亮平身着便衣,最后一个从飞机上跳了下来,飞机螺旋桨旋起的风将侯亮平的风衣吹得像一面飘飞的旗……
雪又下了起来。这会儿起了风,雪花被撕成碎粒,打着旋儿在空中翻卷,叫人睁不开眼睛。太阳躲入云层,天空布满阴霾,孤鹰岭陡峭的山崖压抑人心。跳下警务直升机,走向秦老师家小院时,侯亮平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腿仿佛灌满了铅。
屋内,祁同伟一手扶着架在窗台上的狙击步枪,一手握着制式手枪,久久屏住呼吸。小院落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隐蔽物。侯亮平的身影出现了,一颗脑袋晃动着显现在狙击步枪的瞄准仪里……
侯亮平双手高举:老同学,请你看清楚了,我没带武器!
祁同伟叫道:侯亮平,你不知道我最想打死的人就是你吗?!
侯亮平在小院柴门前站住,往门框上一靠,双臂环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老同学,你想啥我当然知道,但该说的,我还得和你说!今天我历尽艰难找到了你,真心是想带你回家,我不希望你死!可你清楚,有人希望你死!……老同学,你说你在这里找到了人民,那就请你以人民的名义去想一想,以残存的良知想一想,是不是该收手了?
——侯亮平,你一口一个老同学,可为啥就是盯着我这个老同学不放呢?土屋里传来祁同伟嘶哑而绝望的声音。
侯亮平开始一步步慢慢向前走,在漫天风雪中向土屋走——你既然以身试法,就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是你的事,自己去担当!不是你的事,也请你如实说出来,让那些应该承担的人去承担……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侯亮平怔了一下,立即转身对身后的警察们高喊:不许开枪!
院门口的警察和秦老师紧张地看着侯亮平。这时,侯亮平才搞明白,身后的警察们并没开枪,是祁同伟开了一枪!这是对他的警告。
老同学,你要想杀我,我现在肯定就躺在地上了。我知道,你的枪口抬高了一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接着谈,谈陈海!祁同伟,别怪我逼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能容忍一个制造车祸暗算自己兄弟的家伙逃脱法网吗?在H省,你是公安厅厅长,陈海是反贪局局长,陈海一次次和你协同行动,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呢?我正和陈海通电话啊,和他约好,要向反贪总局领导做汇报,可你却先动手了……
祁同伟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不想杀他,可我不能坐以待毙!
没错,所以你才要杀人灭口!可你毕竟是个有过光荣与梦想的人啊,你对自己作的孽就一点都不恐惧吗?你在梦中还敢再见陈海吗?
祁同伟嘶叫道:侯亮平,别说了,我会把命还给陈海的!
这时,雪越下越大了,侯亮平身上落满了白雪,几乎成了一个移动的雪人。他又向土屋前走了几步:老同学,既然你不想打死我,那就请跟我回家吧!哪怕死,也死在家里,我会给你送行的……
不,猴子,你别再靠近了,别逼我开枪!我告诉你,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审判,我……我会审判我自己,你快离开,否则我让你陪葬!
侯亮平仍不管不顾地走着,边走边说:老同学,别忘了这是啥地方——这可是孤鹰岭啊,是你的光荣之地,是你的得救之地……
让侯亮平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跨过土屋门槛的那一瞬间,土屋的里间猛然响起了枪声!不好!侯亮平冲过去一看,祁同伟手握制式手枪,脑袋中弹,倒在血泊中,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
(节选自周梅森《人民的名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风雪、阴霾的天气和山岭、陡峭的地形,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寒冷、肃杀、压抑、紧张的氛围,暗喻反腐战争的严峻。
B.故事设置如侦探小说叙事结构的情节主线,呈现出邪不胜正的经典模式,人物也面目清晰地可以被归类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
C.小说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祁同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幻灭,既有虚伪冷酷丧尽良知,也有执迷不悟垂死挣扎。
D.小说艺术地再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
【小题2】称呼是日常交往中采用的称谓语,祁同伟对侯亮平的称呼有何变化,从内容层面看作者有何用意?
【小题3】请探究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尸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

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

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

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

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有改动)

【小题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人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2)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对“家”有哪几方面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周国平的散文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语言凝练,意蕴深长。试结合本文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