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9分)
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此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击接连而来之时。 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小题1】有人说,“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2】秦观朋友孔毅甫读到“镜里朱颜改”之句时惊呼:“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请结合下阕简要赏析秦观是如何表达这种心情的?(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3-03 04:4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着力渲染芭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阕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才能更好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芭蕉叶叶舒展,蕉心常卷,衬托主人公的愁绪满肠。
C.这首咏物词写词人听到雨打芭蕉引起身在异乡的愁思。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之音,漂泊之感顿生。“不惯”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D.整首词语言浅近,音韵和谐,上下两阕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更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小题2】词人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小题3】(新高考新导向题)词人在这首词里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蓬”,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