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桂枝香 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小题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6-20 11:3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2)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释:(1)淳熙五年(1178年),作者与辛弃疾同由水路经过扬州,登上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写下了这首词。(2)若为:怎样。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以“乱”字写出秋叶飘飞的萧索景象,与“无边落木萧萧下”况味相似。
B.词人将登楼看到的景象比作壮美的图画,“舒卷”二字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
C.作者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寓有一番寄托。
D.结尾处词人以“沙鸥”自况,进一步写出自己身形憔悴、飘泊无依的孤苦处境。
【小题2】本词上阕“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寒风霜露以人的行为与情态。下列诗作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C.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D.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何绍基《春江》)
【小题3】这首词抒发情感起伏跌宕,波折连绵。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作简要阐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归去来兮

宋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①元半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制使,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元丰三年闫九月,元丰六年闻六月,故为“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句,于平和的语气中,传达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沉重哀伤。
B.“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句,用“来往如梭”比喻人生无定,全句表达作者对人生坎坷、失意,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C.“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表达对黄州雪堂的留恋。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堂前细柳”惦念作者,实写“江南父老”对作者的留恋之情。
D.这首词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抒发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历程中,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矛盾双重心理。
(2)首句“归去来兮”与陶渊明吟唱的“归去来兮”有何不同?
(3)请赏析“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一句。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