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3)庄周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作弟子育。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之。羽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无何,亦遁去。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或交游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扁舟往来山寺,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人买茶与器之足多者,赠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茶毕,命奴子与钱。羽羞之,更著《毁茶论》。
(乙)夫茶,始为“荼”,其属槚、蔎、茗、荈杂糅,囊括实繁。至陆羽公,始独简南国嘉木之曰茶者论之,崇其康药之效,净化之用,怡养之功,和平之德,专其名而定其义,著《茶经》,备述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饮、七事、八出、九略,且图谱之。书同形,事同旨,民皆曰茶,凡浙闽湘鄂滇黔所辖尤兴焉,于是茶道流布而茶艺张扬也。由是,以茶为生者众。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草木之芽醒于春,如诗如画,人处焉,繁忙其事,亦静亦动,天合为一,寓大意于新绿,采秀色而可餐,妙不胜言也。由是观之,创此自然之道,文明之说,费倡广光大之心血,居未可磨灭之功者,非茶圣莫属也!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正
B.又耻削发,因亡去,匿为 优:优秀
C.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 裴回:通“徘徊”
D.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诸寺 腹:怀揣,抱着
【小题2】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充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貌寝,(虽)口吃而辩
B.婴而见弃(于)江干,瑟瑟就毙
C.翼覆之,(然)长鸣若晓人者
D.又占(以)《易》,得彖辞曰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古语云洁其行而秽其迹者,其羽之谓乎
古话说有人号称品性高洁,可表现却很糟糕,一定就是指陆羽这种人的。
B.与人期,虽阻于虎狼不避也
(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
C.鬻茶家因羽形为瓷陶,神祀之
卖茶的商家按照陆羽的相貌制作成陶瓷人偶,像神灵一般供奉祭祀他。
D.今之书“茶”者,呈“人在草木”之形
现在写“茶”字,呈现的是“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段甲侧重于写陆羽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文段乙则侧重于写他在事业上的主要贡献。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小题5】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  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拜:任命,授予官职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失其所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君家妇难为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以望复关
D.①安得长者语而称之 ②众女嫉余蛾眉
【小题3】(小题3)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2分)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小题5】(小题5)翻译画线句子(9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3分)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3分)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分)
   

同类题4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读《史通》,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释:①论次:编写。②偃蹇:困顿艰难。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5分)
(2)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有德行的人
B.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优厚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攻击
D.今宜举景德故事旧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通常也叫“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相反,应试落榜则称为“落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则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之说,其中状元即为会试所取第一名进士。
B.“反旆”,旆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泛指旗帜。旗帜是古时军队身份的标识,也是行军征战的指向标。“反旆”即掉转旗帜,指军队转变了行进的方向。文中的“反旆”意思是前来勤王的各路军队都调转旗帜回去了。
C.“东迁”,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即位,一年后迁都洛邑,始称东周。自此,王权开始衰落,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文中何栗引用周平王“东迁”的典故,借以劝诫皇帝不要听信唐恪迁都之议。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汉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事务,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顺从臣议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府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