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大人嫌迟(2)便言多
【小题2】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府吏见丁宁B.渐见愁煎迫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D.操军破,必北还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大人故嫌迟B.可怜体无比C.何乃太区区D.汝岂得自由
E.二情同依依F.处分适兄意G.共事二三年    H. 感君区区怀
【小题4】综合以上节选诗句,刘兰芝“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是:
【小题5】说说下列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小题6】根据诗中信息,展开合理想象,描写焦仲卿被母怒斥之后“还入户”之前的心理活动。(80字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释放)之,召而吊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被囚长安的无奈与辛酸。
E. 尾联寓情于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意蕴丰富;整首诗读起来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小题2】据《唐诗纪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从意境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