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与刘伯宗【1】绝交诗
(汉)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趣,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注释:【1】刘伯宗:朱穆旧友,困顿时曾颇受朱穆照顾,后趋炎附势。朱穆激于义愤,与之绝交。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中“不洁”“不正”“不定”勾勒出鸱品行不端的形象。
B.“饥则”一句,写鸱肚子饿了就到树上偷其他鸟类的幼鸟来吃。
C.第七句中的“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用来比喻鸱。
D.最后两句是说双方从此绝交,今后各自努力,来日一争高下。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凤”,与本诗中的“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唐·王勃《滕王阁序》)
B.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唐·李白《古风》)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取材于《庄子·秋水》)
①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朱穆和庄子写鸱,用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6-20 02:0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小题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所生发的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B.颔联在表达情感上很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无情的、偏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有情的、无私的。
C.颈联写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D.尾联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中原干戈不止,诗人流寓西南,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
E. 这首五言绝句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当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瑟吹笙 (弹奏)
D.用相存(白白地)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