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帏帐。
【小题1】“九月寒砧催木叶”中“木叶”可否改成“树叶”?为什么?
【小题2】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从写作手法上属于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6-24 11:2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田 家
聂 夷 中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A.“原上田”、“山下荒”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B.“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
C.“官家已修仓”句点到为止,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D.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是诗人的败笔所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
①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②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③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①夭夭:木少盛貌。②于归:指姑娘出嫁。③
:音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小题1】《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易水怀古
马戴
①
荆卿西去不复返, 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
②
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注释】①晚唐诗人,早年屡试落第,为官后又因直言被贬,其时的唐王朝,地方节度使尾大不掉,中央朋党纷争,已现败亡颓势。②战国时期,燕国的首都,在易水边。
【小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描写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同类题4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小题1】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小题2】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诗歌,答下列问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⑴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海棠的形象特点?
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