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注】
。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 王孙:指游子。
【小题1】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小题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9-13 11:5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妄妇,士②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乐景,抒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B.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前一句写动物的活动,后一句写植物的生长。
C.“人乞祭余骄妾妇”是用典,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写出了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
D.“士甘焚死不公侯”也是用典,讲的是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坚贞气节,“清明”中祭奠死者不生火煮食的习俗就由此而来。
E.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没有人能分辨得清楚。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死贤愚的极端的消极态度,认为人活着贤愚无所谓。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
”的感喟。
(2)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底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
,
”。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同类题3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最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②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③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④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虞姬墓
①
宋苏轼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②
。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②郑君:项羽部将郑荣,项羽死后归汉,刘邦下令所有项羽旧部提到项羽时要直呼其名“项籍”,郑荣不从,被逐。
【小题1】诗人为何要吟咏“虞姬与郑君”?
【小题2】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
①
庙里低含雨,宋玉
②
宅前斜带风。
不嫌
③
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
④
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
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C.“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D.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E.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小题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