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帐夜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4-04-25 05:5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③吹篪(chí)客:此处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报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璧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旧时吴王霸业今已消亡,“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充满笛声的声色之境,怎能不叫人感慨。
D.领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小题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绿荫斋古桂记

(清)戴名世

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也。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而为园。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

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轴。行酒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而园中故有七松草。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时物。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

【小题1】概括第①段中“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试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题名为《绿荫斋古桂记》,为何要在第①段写“朱氏园林”?
【小题4】下列对“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被搁在朱家的院子内才免于被砍为柴。
B.把它与朱家的围墙相隔得以免于被砍为柴。
C.因它被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才得以幸免。
D.把它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从而得以幸免。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同治初,改隶淮军,从刘铭传分援江、浙、闽、皖,累迁至副将。光绪十年,法人据基隆,率师渡台湾,屡战却敌。还北洋,统庆军驻旅顺。十七年,海军大阅礼成,晋头品秩。明年,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请单骑巡边,历东三省俄罗斯东境、朝鲜八道,图其山川厄塞,著《东游纪程》。
逾岁,日韩乱起,随提督叶志超军牙山。闻高升兵舰毁,语志超曰:“海道梗,牙山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从之。士成乃先诸军发,次成欢。遇伏,迷失道,吏士无人色。士成见二鹤立冈阜,语众曰:“彼处无隐兵也!”遂出险,往就志超。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来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隐得免议。志超逮问,宋庆接统诸军,遗士成守虎山。未几,铭军溃,诸军皆走,士成犹悉力以御。日军大集,力不支,退扼大高岭。是时辽西危棘,士成请奇兵出敌后截其运道,诸帅不从,乃自率师逼雪里站而阵。除夕,置酒饮将士,预设伏以待,日军果来袭,大败之分水岭,斩日将富刚三造。优诏褒勉,授直隶提督。
二十六年,拳匪乱,戕总兵杨福同,命士成相机剿办。匪焚黄村、廊坊铁轨,士成阻止之,弗应,击杀数十人。其党大恨,诉诸朝,朝旨诃责士成。时匪麋集天津可二万,遇武卫军辄诟辱,士成检勒部下毋妄动。荣禄虑激变,驰书慰解之,士成覆书曰:“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何?”乃郁郁驻杨村观变。会英、法诸国联军至,士成三分其军,一护铁路,一留芦台,而自率兵守天津。连夺陈家沟、跑马厂、八里台,径攻紫竹林,喋血八昼夜,敌来益众,燃毒烟跑,我军稍却。士成立桥上手刃退卒,顾诸将曰:“此吾致命之所也。”遂殒于阵,肠胃洞流。诏赐恤。阅二载,以世凯言,赠太子少保,谥忠节, 建专祠。
(选自《清史稿》)
【注】①雪里站: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B.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C.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D.志超已弃公州行/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得免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品秩”指官位的等级和俸秩,在古代,常以俸禄多少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
B.“总兵”为古代武官,明朝始设,清代总兵为地方驻军的高级武官,也叫“总镇”。
C.“提督”为武职官名,有陆路与水师之分,清朝的提督通常为各省最高级的武官。
D.“拳匪”是清朝人们对义和拳(义和团)成员的俗称,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土成居安思危。在芦台统领军务时,曾亲自考查中俄边境、朝鲜全境,标出山川险要之地,写下《东游纪程》一书。
B.聂士成冷静而善于观察。在遇敌伏击而迷失道路时,凭借山岗上站立的两只仙鹤做出准确判断,率军脱离了险境。
C.聂士成以大局为重。义和团杀害总兵杨福同,焚毁铁路,但在八国联军的入侵之际,聂士成以民族大义为重,没有动武。
D.聂士成勇于抵抗外国侵略。面对英法等国侵略军,聂士成亲自率队在天津抗敌,连夺失地激战八昼夜,最后壮烈殉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辽西危棘,士成请奇兵出敌后截其运道,诸帅不从,乃自率师逼雪里站而阵。
(2)时匪麇集天津可二万,遇武卫军辄诟辱,士成检勒部下毋妄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棉布之始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录》云:“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又《泊宅编》云:“闽、广多木棉,名曰吉贝。织为布,是即白氎①。”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而其用与木棉正同。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之于地,颇茂。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孔博士②《论语》“缊袍”注云:“缊,枲③著。”邢疏④谓“杂用枲麻以著袍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著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⑤同列祀典乎?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①氎(dié):细棉布。②孔博士:西汉学者孔安国。③枲(xǐ):麻的雄株,纤维可织麻布。④邢疏:宋代学者邢昺所作经书之疏。⑤先蚕:传说中始教百姓育蚕之神。
【小题1】“植之于地”中的“之”指代的是。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广泛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布成民众主要衣料。D.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
【小题3】文中提到了五种可以织布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丝。
【小题4】文中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请分析引用这些文献的作用。
【小题5】作者认为黄道婆能“与先蚕同列祀典”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