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名句名篇默写。
(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   ,   ”。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4) ,形影相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不矣然:……的样子。
B.此臣所谓大也患:祸患。
C.则又以军法从从事:部署办事。
D.而其上者,何故邀:通“要”,“要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愚者见四方无事翱翔蓬蒿之间
B.战者必然之势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C.使民安乐无事之中仲尼岂贤于子乎
D.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己欲立而立人
【小题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仲 尼 曰 善 哉 政 宽 则 民 慢 慢 则 纠 之 以 猛 猛 则 民 残 残 则 施 之 以 宽 宽 以 济 猛 猛 以 济 宽 政 是 以 和。——《左传》
A.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B.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C.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D.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余庆,字居业。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素善度支使于邳,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又岁旱饥,朝廷议赈禁卫十军,为中书史漏言。叠二忤,故贬郴州司马。会宪宗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主书滑涣与宦人刘光琦相倚为奸,每宰相议,为光琦沮变者,令涣往请必得,由是四方赀饷奔委之。杜佑、郑絪执政,颇姑息,而佑常行辈待,不名也。至余庆议事,涣傲然指画诸宰相前,余庆叱去。未几,罢为太子宾客。后涣以赃败,帝浸闻叱去事,善之。医工崔环者,自淮南小将除黄州司马,余庆执奏:“诸道散将无功受五品正员,开徼幸路,不可。”权者不悦。自朱泚乱,都辇数惊,太常肄乐禁用鼓,余庆以时久平,奏复旧制。时数赦,官多泛阶,品服太滥,人不以为贵,帝亦恶之,始诏余庆条奏惩革。迁尚书左仆射。仆射比非其人,及余庆以宿德进,公论浩然归重。帝患典制不伦,谓余庆淹该前载,乃诏为详定使,俾参裁订正。余庆引韩愈、李程为副,凡损增仪矩,号称详衷。复为太子少师,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监事。建言:“兵兴以来,学校废,诸生离散。今天下承平,臣愿率文吏月体百取一,以资完茸。”诏可。穆宗立,加检校司徒。卒,年七十五,赠太保,谥曰贞。余庆少砥砺,行己完洁。仕四朝,其禄悉赒所亲,或济人急,而自奉粗狭。至官府,乃开肆广大,常语人曰:“祿不及亲友而侈仆妾者,吾鄙之。”大抵中外姻嫁,其礼献皆亲阅之。后生内谒,必引见,谆谆教以经义,务成就儒学。自至德后,方镇除拜,必遗内使持幢节就第,至则多馈金帛,且以媚天子,唯恐不厚,故一使者纳至数百万。宪宗每命余庆,必诫使曰:“是家贫,不可妄求取。”
(节选自《新唐书•郑佘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
B.佘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
C.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笫/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
D.佘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品:指九品官阶的第五级。我国古代自魏晋时起,把官吏分为九等,从一品到九品。
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晋武帝时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C.儒学:指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古代影响巨大。
D.缗:本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代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百文。文中用的是后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余庆正道直行,不惧奸佞。主书滑涣与宦官刘光琦狼狈为奸,敛取财物.气焰嚣张,別人姑息不问、他却当面呵斥滑涣。
B.郑余庆建言献策\颇有见识。医工崔环无功受赏。他上奏说不可开启侥幸之路;太常肄乐禁止用鼓,他提议应该恢复旧制。
C.郑余庆重视教育,力主兴学。面对学校荒废,诸生离散的情况,他主张从全体官员月俸中拿出百分之一,来资助修葺学校。
D.郑余庆品行髙洁,令人赞叹。他自奉甚薄却把俸禄全部拿出来周济亲戚或救人急难;他关心后辈,勉励他们在儒学上有所成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善度支使于邳,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
(2)仆射比非其人,及余庆以宿德进,公论浩然归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 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 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 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蛴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 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 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 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B.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徙:调职
C.虽赀.出公主 赀:价格
D.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   赇:贿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 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 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小题6】课内翻译。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朋党论
(北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而欧阳修认为“朋党”有“君子朋”与“小人朋”的区别。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早期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界定的,意思是“君王”,后泛指地位高的人。
C.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后来泛指圣人。
D.《书》,汉代改称《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开宗明义,摆出“朋党之说,古已有之”这一中心论点,继而广泛列举史实来论 证这一论点,行文中心突出,不蔓不枝。
B.作者在行文中穿插运用排比句,如第四段首句连用三个“莫如”对历史上的昏君予以否 定,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C.面对保守派的攻击,作者上书皇帝指出朋党也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希望人
D.文章第三段列举尧舜和汉献帝、唐昭宗的事例,从正反面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这一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