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运用“舟”和“风”两个意象且表达了辞官回乡途中轻快喜悦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和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腊月最后一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B.(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C.(斋戒)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佛教用语。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戒”,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斋”,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在《古兰经》中的阿拉伯用语是“扫姆”,原意是坚忍和克制。穆斯林所遵循的伊斯兰斋戒制度,从日出前开始直到日落后,停止饮食,并且克制情欲。
D.(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史记》。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国,字维桢,歙县人。举乡试第一,登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神宗为太子出阁,兼校书。及即位,进右赞善,充日讲官。十一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国与首辅申时行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语侵吴中行、赵用贤,由是物议沸然。已而御史陈性学复摭前事劾国,时行右国,请薄罚性学。国再疏求去,力攻言者。帝命鸿胪宣谕,始起视事。南京给事中伍可受复劾国,帝为谪可受官。国复三疏乞休,语愤激,帝不允。

性学旋出为广东佥事。先是,帝考卜寿宫,加国太子太保,改文渊阁,以云南功进太子太傅。国以父母未葬,乞归襄事。帝不允,命子代。御史马象乾以劾中官张鲸获罪,国恳救,帝为威受之。十七年,进士薛敷教劾吴时来,南京御史王麟趾、黄仁荣疏论台规,辞皆国。国愤,连疏力诋,并及主事饶伸。伸方攻大学士王锡爵,公议益不直国。国性木强,遇事辄发。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度,以故士论不附。

明年秋,火落赤犯临洮、巩昌,西陲震动,帝召对辅臣暖阁。时行言款贡足恃,国谓渝盟犯顺,桀骜已极,宜一大创之,不可复羁縻。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国疏辨,帝夺让俸。国、时行初无嫌,而时行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让时行门生也,故为其师报复云。

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国因言:“今四裔交犯,而中外小臣争务攻击,致大臣纷纷求去,谁复为国家任事者?请申谕诸臣,各修职业,毋恣胸臆。”帝遂下诏严禁。国始终忿疾言者如此。廷臣争请册立,得旨二十年春举行。十九年秋,工部郎张有德以仪注请,帝怒夺俸。时行适在告,国与王有屏虑事中变,欲因而就之,引前旨力请。帝果不悦,责大臣不当与小臣比。国不自安,遂求去。疏五上,乃赐敕驰传归。逾一日,时行亦罢,册立竟停。人谓时行以论劾去,国以争执去,为二相优劣焉。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卒,赠太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许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与首辅申时行 善:交好B.帝为威受之  霁:消除
C.辞皆国 侵:入侵D.而时行为国门生万国钦所论 适:恰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丁此吕事与言者相攻 不赂者赂者丧
B.帝不允,命子代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让时行门生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时行亦罢,册立竟停 缦立远视,望幸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国曾乡试第一,并中进士,历任太子出阁、右赞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颇受帝王宠幸。
B.许国个性倔强,容易发脾气,喜欢与言论者争执,所以人们称申时行因为上疏劾论而离去,许国因为争执而离去,这是两位相臣的区别所在。
C.奏请皇上重惩来犯之敌火落赤和在日本等外国入侵时建议皇帝严加禁止臣下恣意行事这两件事,足见许国处理国事的智慧,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许国在申时行休假期间,引用先前的圣旨极力请求皇上举行册立典礼,此事引发皇上不悦,许国自感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最终皇帝才赐予他乘驿车回乡。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心然国言,而时行为政,不能夺。无何,给事中任让论国庸鄙。
(2)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C.今闻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穷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夜缒出伏尸
B.顾计不知出耳君之知也
C.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善遇之
D.遂私见樊於期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太子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吾得事之
D.越国以鄙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官,又言灾异,转西曹主簿。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即并施行。

襄阳地接边关,江左来未有皇子重镇。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悉诛之。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养。耆年老齿,岁时有饩。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芜废岁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世祖许之。又修治马人陂,民获其利。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

(注)①顗:yǐ。②蠲:juān,免除。③堨:è,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B.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C.太祖,古代开国之主、国家奠基者的特定谥号,是继承帝位的子孙对其的尊称。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职责之一是推行人伦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因直言灾异现象而遭贬。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令村民畏服;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D.沈亮为官清廉,深受器重。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担任要职,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避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如为了避汉武帝的讳,称秀才为“茂才”。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D.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