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4:3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岐: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中庸,适中
B.知其必以贿死贿:贪贿,受贿
C.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食:吃饭
D.而卒为奸卒:终于,最终
【小题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性之上下不可移”的一组是(3分)
①情之于性视其品 ②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③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 ④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 ⑤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⑥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对“性”和“情”作出明确区分,认为“性”与生俱来,而“情”则是后天与外物作用的产物:“性”和“情”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韩愈认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个方面,下品之人对每种情感的表现要么过分,要么缺失。
C.对于孔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扬子(雄)的性混论,韩愈都不认同,并提出质疑和批评。
D.韩愈认为性之上品、中品和下品都不能改变,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3分)
(2)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3分)
(3)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共3分)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遂成大学。
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羽。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修法度,勤劳公家,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事发觉,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令闻:美好的名声
B.数上疏陈便宜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上报:皇上回复
D.风雨不时不时:经常(发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意为“征召”。征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建昭”是汉元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武帝,年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衡勤奋好学,才智过人。他曾经在墙壁上凿窟窿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来照明读书,长安令杨兴在向乐陵侯史高进言时高度评价了匡衡才能智慧。
B.匡衡论事得当、甚合帝意。元帝曾询问日食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读了很高兴,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C.匡衡畏惧石显,不敢违逆。直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
D.匡衡受到弹劾,羞惭恐惧。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犯下了不守臣道的重罪,虽然成帝刚刚即位,对匡衡慰勉优待,但群臣大都是王尊的同党,匡衡内心忐忑不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富贵在身而士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
(2)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

同类题5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⑦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孟子认为实施“仁政”有哪些具体做法?试用现代语言分点概括。(2分)
答:
(2)翻译“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