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②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小题1】本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一个并作鉴赏。
【小题2】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12-07 11:0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 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 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 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 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 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 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 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 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 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 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 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 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 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 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 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 的孤寂心情。
【小题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 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 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 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 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 “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 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 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 的光彩。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