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日泊睦州①
钱谦益
客子那禁节物催,孤篷欲发转徘徊。
晨装警罢谁驱去,暮角飘残自悔来。
千里江山殊故国,一抔天地在西台②。
遥怜弱女香闺里,解泼蒲觞③祝我回。
【注】①钱谦益,明朝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后降清,官至礼部侍郎,不得重用。此诗作于顺治七年五月,闲居访友途中。②西台,南宋时谢糊曾在此祭奠文天祥。③蒲觞: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即把菖浦切成碎片,放入雄黄酒内,或云“蒲酒”,吃了可以辟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表明是季节性的景物引起诗人回家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沉醉于睦州的景色,而流连忘返。
B.颔联中“谁驱去”和“自悔来”既交待前文“徘徊”的原因,也是为下文抒发内心情感张本。
C.面对千里江山,却追忆前朝故国,“殊”字表面看是写景象不同,实际是极言内心悲凉的况味。
D.“一抔天地”应为“天地一抔”,意思是天地之间一抔净土,西台是用典。此句意思含蓄丰厚。
E. 诗人先叙写羁旅思归之事,然后抒怀言志。全诗在感情表达上先喜后悲,委婉含蓄,曲折迂回。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15 03: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鲍觉生书
(清)吴定①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②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以圣贤之道,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或散或亡,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冀得一二俊秀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欢,亦渺不可复。甚矣,岁晚而道益孤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欲积跬步以致千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
注:①吴定,安徽歙县人。早年曾从桐城派刘大櫆学习古文。②觌:dí相见,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以圣贤之道 叩:询问。
B.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 资:帮助。
C.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假馆于歙者 假:借。
D.故发愤举仆今昔之恨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退告诸父兄/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即壮岁师友相从欢/凌万顷茫然
D.欲积跬步以致千里/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历数自己了从幼年至老年的治学经过,将士子争相趋鹜科举的举动与自己孤独中苦心钻研的坚持对比,更凸显了在世俗化氛围中治学的不易。
B.作者思慕春秋、南北宋时代,又游历广远,或拜师.或求友,以求问道.这都反映出他渴望追随贤者以及对“道”的孜孜以求。
C.作者面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袒露真情,真挚感人,倾诉自己求学向道的经历,希望对人有所裨益,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
D.面对继承孔孟之道的宏大志向,作者认为即使中人之材,如果能有他人的扶持引导,而非独学无友,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2)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熙,字子雍,顺天宛平人。父崇简,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熙,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召直南苑。译《大学衍义》,充日讲官,进讲称旨,累擢弘文院学士。时崇简方任国史院学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尔诚恪,特加此恩。”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熙至养心殿撰遗诏,熙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学士。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子应熊,以尚主居京师,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熙首疏请裁兵减饷,上俱从之。七年夏,早,金星昼见,诏求直言,熙疏言:“世祖章皇帝精勤图治,诸曹政务,皆经详定。数年来,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上命各部院条议,遵旧制,删繁例,凡数十事。十二年,调兵部。是年冬,三桂反。京师闻变,都城内外一夕火四起,皆应熊党为之也。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十七年,以父忧去。二十一年,即家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三藩既平,熙以和平宽大,宣上德意,与民休息。造次奏对,直陈无隐,上每倾听。三十一年,以疾累疏乞休,温旨慰留。四十年,诏许致仕,晋少傅。明年上元节,赐宴其家,遗官赍手敕存问。四十二年,卒,上命皇长子直郡王允褆、大学士马齐临丧,行拜奠礼,举哀酹酒,恩礼有加,谥文靖。
(选自《清史稿·王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B.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C.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D.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这里是指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圣祖,一般指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高祖。文中是庙号,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
C.兵部,古代官署“六部"之一,掌管着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上元,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照德才兼备,得到皇帝赏识。他是顺治四年进土,做事忠诚勤恪。皇帝恩赐他父子同官。
B.王熙担当重任,拟写皇帝遗诏。他在皇帝病危时勉慰自己要抑制悲痛,完成撰拟诏书任务。
C.王熙屡次上疏,敢于直言进谏。他第一个请求裁兵减饷约束藩王,并曾劝谏皇帝改革政务。
D.王熙审时度势,关注国计民生。他在三藩平定之后,建议施行和平宽大、休养生息的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
(2)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登扫叶楼记

清管 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①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 ②四望:四望矶,山名。
【小题1】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2】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D.虽然是以前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
【小题4】作者写扫叶楼景色的观察顺序是先 ,后
【小题5】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氏仆录

毛奇龄

何氏仆方相。何氏两世入御史台,家富。相效犬马走,积赐钱若干缗。何氏中落,出诸仆。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耗敝筋力,凡数岁,贸田园若干。忽谓其弟曰:“吾,何氏仆也,将老何氏矣。虽然,予固方氏子,予不可不为人后。予弟有子,当后予!”削木,著名字,如既死者,予羡财若干;而以身与田园归何氏焉。

王师渡浙江,江上军溃,兵入城,何氏谋走避,而难守者,谓:“相卫家人出城,己主守可乎?”相曰:“不然。郎虽贫,广额丰颐,又何氏也,为众所耳目,恐死,死则家人谁主者?卫家人者,郎也。以辎从、第宅、器仗责奴已矣。”叩头别。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相不告,死。

齐于氏曰:“江上军溃时,军无守者,而相独为何氏守其家,可不哀乎?凡人,进事人,退则亦自爱其身。向使相既出,自营其余财,终老于外,谁则厌之?又或者好言致主,指画慷慨,其忠诚似亦可信;及一旦有急,而阴鬻其事;甚或予敌以主者,悲哉!闻方相,亦少愧矣!”

(选自《西河集》卷一一八)

(注)①邑:浙江萧山,与作者同邑。②王师:指清军。③齐于氏:作者的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氏仆也,将何氏矣 老:终老
B.予弟有子,当予 后:后人
C.退则亦自其身 爱:爱惜
D.及一旦有急,而阴其事 鬻:出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相削了块木牌,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在方家,自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
B.何家因家道中落,遣散仆人。几年后,方相却带着所买的田园返回了何家。
C.清军入城,何家主人难以守护家院,就与方相商量,责成方相留下看护。
D.方相认为何氏相貌不凡,又是世家大族,会被众人关注,性命难保。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相亦以例出,乃发前所赐钱营贩。
⑵城破,诸坊人凡以仆守家,而告其主所者释之。
【小题4】作者刻画了一个“忠诚”的仆人形象,用意是什么?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