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篇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氛围,这为后文中琵琶女的出场奠定了感情基调。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神态和动作,一方面写出琵琶女的娇羞,一方面暗示其伤感。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经历了这一人生转折,琵琶女只能“嫁作商人妇”,境遇孤苦。
D.诗人听琵琶曲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这不仅直接表现出琵琶女对世俗人的怨恨,也体现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寡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5-13 12: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鹉对红蔷薇。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诗首句点出“不知愁”,次句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B.王诗三、四句写少女“忽见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感触和联想,表达了 妇的懊悔之意。
C.李诗写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儿以及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己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
D.李诗写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气盎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妇无意识地撮弄着手中的罗帕,微露了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情绪。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绝句都写闺中少妇的怨情,而且怨情内涵都完全相同。
B.两首绝句都写了春天美好的景色,都写了少妇见景而生怨情。
C.王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写法,李诗则婉曲达意,人物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D.两首诗都写得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语言都很含蓄,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杜甫《蜀相》)
乙:①
,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②
,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④
,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⑤
,
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心非木石岂无感
, 。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题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那:奈何,为什么。
【小题1】王勃,唐代诗人,与骆宾王等一起被称为“_________”,“九月九日”是传统的_______节。
【小题2】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望乡”,下笔即言乡思,情感浓郁。
B.“他席他乡”还要送友人离去,客中送客,愁苦更深一层。
C.诗人产生愁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蜀中”人情淡薄。
D.最后一句实为诗家无理之问,但更见深情。
【小题3】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同类题5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琵琶行并序》中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古代诗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