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谈谈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
9.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2-05-30 01:5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的《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2】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了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小题3】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壮丽的湘江秋景,下列四组词语中选出最能表现深秋特点的一组是(   )
A.万山层林碧透争流长空万类
B.红遍尽染碧透百舸长空浅底
C.万山层林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D.红遍尽染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小题4】对这首词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想象中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百舸争流”突出船又多又快,“鹰击长空”着意描写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设问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包含着忧思和责任,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