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苏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

(注)①这首诗写于熙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是年苏轼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诗。②“人生”二句:用王羲之典故,“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取次:任意、随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作者移步换景,俯仰之间,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奇妙美景的敏锐观察力。
B.第三句承上句的“石瘦”写两山,两峰屹然,白云浪涌,又承“水清”写二池,两池共婵娟,各自漾出月影。
C.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到最后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
D.在艺术上,全诗于一气奔放之中,又格律精严,挥洒自如中暗含意匠经营,融合无迹。
【小题2】本诗的“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8-06 08: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著名的宫殿。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颈联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E. 尾联“屡弹铗”,诗人希望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加之被迫客居异乡,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