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跟屈原对话的渔父是一个能够与世推移的隐士,他唱的《沧浪歌》集中体现了他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
B.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忍受的痛苦, 又说明自己若以刑余之身去“推贤进士”,只能自取其辱。
C.《逍遥游》中庄子运用想象和夸张,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御风而行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D.《滕王阁序》中王勃登高望远,驰目四方,思接万里,从宴游唱和的欢娱引出人世的艰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却奋发向上的襟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2-08 02: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语阅读(15分)
【小题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期可已矣__________食旨不甘___________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2分)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小题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由也兼人____________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诗(节选)

叶 燮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愉快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

然人安能尽生而具绝人之姿,何得易言有识?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成我焉。如以文为战,而进无坚城,退无横阵矣。若舍其在我者,而徒劳于章句诵读,不过剿袭依傍、摹拟窥伺之术,以自跻于作者之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选自《原诗·内篇下》)

(简注)

①叶燮(1627—1703):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任宝应知县,为人耿直,不趋奉上官,仅一二年就被免职。后家居吴县之横山,人称横山先生。他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他认为诗歌创作是物与我(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客观事物来说,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以才、识、胆、力四者为要。②作者:这里是指诗人。③骚坛:诗坛。④风雅:这里借《诗经》中的《风》、《雅》代指诗歌。

(阅读指要)
本文谈的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叶燮认为,诗人应具备“才、识、胆、力”,然后去反映客观世界的“理、事、情”。节选部分着重论述了“才、识、胆、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论,是作者独创性见解。这段论述文字,逻辑严密,语言精练。
(阅读训练)
【小题1】简述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作者认为,“才、识、胆、力”四者中“识”最重要,理由是_______。这里的“识”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概括地说,无“识”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4】作者认为,要成就为诗人,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识、胆、力这四项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一方面的欠缺,就很难进入文坛获取较大成就。
B.无识而有胆,会变成狂妄,变成莽撞,变成无知,言论背弃了道德规范,就会被世人蔑视。
C.无识而有力,虽可以议论纵横、思维敏捷,但因是非不清、颠倒黑白而会变成祸患。
D.有“识”之士,其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不只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钱神问对

戴名世

①有神色赤而目方,刺其面为文,立中衢,臭达于远。众皆拜,祈请甚笃,或咄咄叹息不已。戴子见之,曰:“此何神也?”众曰:“非若所知。”前问神,神具以名对。戴子笑曰:“吾闻汝久矣,汝固若是而已者耶!其何以动众如是甚也?”神曰:“吾行游天下,靡人不畏,罔敢不恭,子顾且云云,岂有说乎?”

②戴子曰:“固也,吾试且略言之。昔者生民之初,浑浑噩噩,数千百年间,耕田凿井,衣衣食食,天下太平,安乐无事。当是时,岂有汝哉?自汝出,而轻重其制,铢两其名,方圆其象,流传人间,惑乱民志,万端俱起。于是庸夫之目,以汝为重轻;奸人之手,以汝为上下。或执鞭乞哀,流汗相属。不然,设心计,走坑险,蒙死侥幸,损人益己,互相攘夺。或至犯科作奸,椎牛发冢,聚为博弈,出为盗贼。至于官之得失,政以贿成,敲骨吸髓,转相吞噬,而天下之死于汝手者,不可胜数也。挻土刻木以为人,而强自冠带;羊狠狼贪之徒,而恣侵暴,刳穷孤,而汝之助虐者,不可胜数也。且又酿争而藏垢,避正而趋邪,使夫义士仁人,瞿瞿然惸惸然不能出气,修德益穷,有文益困。而汝独纷纷然奔走天下,颠倒豪杰,败坏世俗,徒以其臭熏蒸海内,气之所感,积为迷惑之疾,见之者慕,闻之者思,得之者喜,失之者悲,有无不平,贪吝接踵,而充塞仁义,障蔽日月,使天下伥伥乎无所之,而惟汝之是从。”

③神曰:“子言固然,然余之道,此乃其所以为神也,汝乌足以知之?”因仰而嘻笑,俯而却走,伸目四顾,举手而别,众共拥之以去

(注释)①色赤而目方:古时以铜铸钱,外圆而中有方孔。②挻(shān):揉和。③刳:剖开,挖空。④瞿瞿然:惊恐貌。惸惸然:忧虑貌。  ⑤伥伥:无所适从。

【小题1】戴子见钱神而不知其何神,随后又说“吾闻汝久矣”,分析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
【小题2】概述戴子列举钱神造成“万端俱起”的罪状。
【小题3】赏析结尾画线句钱神的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众人对钱神的膜拜拥戴正是文章命意所在。
B.文中多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论辩气势。
C.文章采用与钱神问答形式,使说理更形象。
D.文章以“臭”为靶的,抨击钱神臭名远扬。
【小题5】如果钱神正面回应戴子的观点,它会如何自辩?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虎亦去(______) 必坐守之,以其醒(______)
【小题2】对“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与无,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试验。
B.这样,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有理或无理,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
C.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真是假,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检验。
D.然而,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实是虚,终究没有什么能得到验证。
【小题3】“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______,本文中“子由之说”的具体内容指的是______。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小题5】文中指出婴儿、醉人、夜归人所以“不惧虎”,都是因为“无知”,根据文意,请指出各自“无知”的具体内容。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斋五日后,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节
B.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随意
C.赵使者蔺相如 引:拉
D.廷见相如   卒:通“猝”,仓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君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邻厚,君之薄也 而绝秦、赵
C.若舍郑为东道主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设九宾礼于廷
【小题3】下列对课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为了摆脱“且贰于楚也”的嫌疑,在游说秦君的时候,应该是避开了各方的耳目,趁着夜色而出,瞒着大家私下里对秦君进行劝说。
B.蔺相如来秦之前就想好了先“令人持璧归”,再回顾两国的历史,分析两国的现状,采用了稳妥应对的策略,因而人、璧两全,不辱于诸侯。
C.烛之武此行考虑的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他在说辞里处处表现出来的却是为秦国着想,这样就容易使秦君入耳入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D.两段选文都是说服秦国君主,都是将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须眉毕现,展现了司马迁在人物刻画上的艺术成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