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2-02 10:5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古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1),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采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所知,去其所害,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住。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日:“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规律
C.莫若之 惠:恩惠
D.君子位 安:安居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古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所知 ②吾无观馀矣
C.①不宜废之 ②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起也 ②此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器械不可因也
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
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
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
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小题5】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深而信之者 笃:忠实B.又自少志意相得,老不衰  迨: 怠慢,衰老
C.余而抄之    假:借D.垂老祸以死 构: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B.穷天下山水奇迹 余乃共取编
C.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    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D.遂以雄天下 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
(2)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
(3)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节,简要概括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 与 ②B.② 与 ③
C.④ 与 ⑤D.② 与 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杳不知其所之也。
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 子 曰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逸 而 知 人 之 劳 今 君 不 如 也 公 曰 善 寡 人 闻 命 矣 乃 令 出 裘 发 粟 与 饥 寒。
——选自《晏子春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善:________;②刻意:_________;③临:__________;④或:________;⑤遽:_____;⑥绝: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小题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林屋洞记

〔明〕归庄

余连年再游洞庭,缥缈峰之旷,石公、龙渚之奇,与诸招提聚落林木之胜,游历殆遍;惟林屋洞以水不可入,终以为恨!兹以九月前入山,留止包山寺久之,盖欲待水潦收,一游洞中。已而雨不止,河壑水益盛,至十月十六日,始与王生游焉。

初至洞门,解袍袜,草履短衣,偻行沮洳中。及洞,则黝而深。以灯烛先,俯而入。高四尺,水深尺余,踞而徐移趾,头触石,足陷,殊艰苦。自力前,且二十丈,得一豁处,始可小举首。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洁白如玉,或有水涓涓泻下。有蝙蝠巢其中,惊火而飞。稍前又隘,略如初入处。水稍浅,匍匐而入,得一室,广五六丈。石尤奇,或悬如蜂房,或错如犬牙,又如檐冰下垂,其长者三尺许,叩之声铿然,于旁识姓名岁月焉。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曰:“可入则报我。”顷之,乃蛇行鱼贯入。洞小而屈曲,旁棱下脊,动辄见触。最深至一圜洞,有石柱当其前,长三尺余,大可五六围,两旁有罅,而不可容足,烛之无所见。《志》称洞有金庭、玉柱,此岂玉柱也耶?旁有篆书“隔凡”二大字,姓名漫漶不可辨。时闻大声,如撞万石钟,如发炮声,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乃复以次匍匐出。始入时,天晴朗;及出洞,雨师为洒尘矣。过佛屋,更衣履,还饮于空翠阁而归。

地志:林屋为道家第九洞天,吴王使灵威丈人入取禹书。春秋之末,去禹治水时,一千六百余年,而书始出,岂禹书之后,遂不通人间耶?其为神仙之府,无可疑者。自吴至今,又二千余年。其间好游者,如谢康乐、许玄度辈,皆未尝至;及览近世诸公游记,或窥而不入,或入而未竟。余乃穷搜杳冥至此,久留山中不虚也。是夕秉烛记之。同游某人,某年月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四尺,水深尺余 裁:通“才”,仅仅
B.以火四旁石,皆嵌空玲珑 烛:照亮
C.得一室,广五六丈 可:大约
D.龙渚之下所闻镗鎝之声者尤洪壮   视: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招提,对寺院的别称,音译自梵文,此称呼也传至日本和韩国。
B.望,望日,古人把每月的十五日称作“望”,把十六日称作“既望”
C.地志,即地方志,是本行政区域的资料性文献,又称地记、方志等。
D.道家,这里指诸子百家中的哲学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屋洞周边名胜众多,洞内景观奇特。它位于洞庭湖上,与缥缈峰、石公、龙渚等自然景点毗邻;洞内幽深曲折,空间狭小,但石柱石笋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B.林屋洞名气颇大,但人迹罕至。这里有第九洞天之称,前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该洞颇难进入,像谢康乐、许玄度这样的好游者都未曾前往。
C.作者游览愿望强烈,不惜长时等候。他对林屋洞向往已久,之前因为积水原因未能如愿;这一次本想等水收后进洞,谁知阴雨不停,等了一月有余才与友人前往。
D.作者不惧艰苦,终于尽兴而归。他和友人改换行装,带着随从入洞,过狭道,涉积水,头碰石,足陷泥,有时蹲踞而行,有时匍匐蛇行而进,圆满游完了全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十余丈,不可入,改之右,命从者先。
(2)盖洞门至此已一里所,度在太湖底,波涛激荡,宜有此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