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5-17 01: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邑有王生,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盅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辄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遂助资遣归。    
抵家,自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遇仙 诩:夸耀,炫耀B.有归志  阴:暗地里
C.今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阅:看D.心之    奇:感到惊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授斧    乃箸掷月中
B.何术求  而患其志行少耻也
C.及墙阻  子思报父母之仇
D.尔寂饮  无后乎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使(王生)随众采樵B.(道士)乃以箸掷月中
C.(众人) 心奇之D.弟子数百里受业(于)仙师
【小题4】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组是(  )
A.过月余,手足重茧 一个多月过去,王七的手脚上磨出了层层老茧
B.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 一曲歌舞完,女子盘旋凌空而起,竟跳上了桌子
C.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
D.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 王七仿照道士的做法,跑向几尺外的墙壁,冲进去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法术高超,可“以箸”化为天上的嫦娥来歌舞助兴,令众人惊叹不已。
B.王生拜师最初不堪其苦,后看到道士神奇的法术,于是留下来继续学习。
C.王生生性娇惰,最后还是无法忍受学道之苦,向道士学习了穿墙术之后归家。
D.道士并没有把真正的口诀教给王生,导致他回家后穿墙不成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福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尋: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物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江,日‘必颯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氏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节选自《赤壁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英雄无用武之地 ⑥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A.①⑤/③④/②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⑥/③④②⑤D.①⑤⑥/③/②④
【小题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群臣侍殿上着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小题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B.“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敬称,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名以示礼貌和尊敬。
C.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
D.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在坐北朝南的位置,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
【小题4】下列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B.晋文公并不昏庸,他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思赐是不明智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可见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仁君。
C.大敌当前,形势危急,鲁肃预见到形势的发展,向孙权献计献策,积极推动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
D.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大悦”。
【小题5】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同类题4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气氛,为故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荆轲为取得樊於期的人头,他先激起樊对秦的仇恨,然后说明此举好处,最后说明了计划。
C.荆轲没有等到朋友,因遭太子的斥责不得不动身前往秦国刺杀,这为刺杀不成埋下了伏笔。
D.文章描写廷刺秦王场面时,多用急促短语,这样的表达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小题2】这篇文章怎样用对比衬托手法来刻画荆轲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是一篇悲剧性的故事,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情节的悲剧美。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