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小题2】(小题2)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7 11:0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羊富室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榜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神冤气矣。”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
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写状。趁城隍早衙,喊冤投之。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愤气无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诸郡词。迟至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赴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谴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
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席犹未信。
席状告甚急,亦尽罹刑罚苦难矣。然不改初心,遂欲告之于玉帝。会逢二郎,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
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又谓席廉:“念尔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席乃抄其判同,途中父子共读之。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又索抄词,则已无矣。
自此,家道日丰,三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
(节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某今贿嘱冥使我矣 榜:杖击,捶打
B.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 隙:同“隙”,嫌隙,仇恨
C.席不肯入,赴冥府 遁:回避
D.而羊氏子孙矣   微:衰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B.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C.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D.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方平魂入城庙为父亲申冤。那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没有道理,不准他的状。
B.席方平偷偷跑到阎王府,控告郡司、城隍的贪赃枉法。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因此受尽了各种刑罚,吃尽了苦难。
C.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那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
D.席方平的申冤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的报复报仇,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他这种反抗精神,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反抗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
(2)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候之终日,渐温而活。

同类题2

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29回)
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不时来问。黛玉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听见黛玉如此说,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她也奚落起我来。”因此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我也知道白认得了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的呢。”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道:“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就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①便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
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②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
①故事背景:黛玉讽刺衔玉而生的宝玉将来会和有金锁的宝钗配成“金玉良姻”,宝玉急得发誓说若有此心便天诛地灭。清虚观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贾母婉拒;张道士送给宝玉一个金麒麟,而史湘云也一直有一个金麒麟。
选文二(取材于第32回)
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知是贾雨村来了,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我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她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她,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③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地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地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哪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地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得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地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地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④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选文三(取材于第98回)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她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她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得很了。
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地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
②故事背景:黛玉听说贾府明确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关系而一病不起。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痴傻,贾母、王熙凤等安排了宝玉与宝钗的婚礼,并骗宝玉说他娶的是黛玉。
【小题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摔玉、砸玉是宝玉对“金玉良姻”的坚决否定;宝黛初会时,宝玉曾因这位“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而发狂摔玉。
B.黛玉因金麒麟心怀不满,因此制止宝玉为自己拭泪;而她又主动地为宝玉拭汗。这说明她对人苛刻,对己宽容。
C.黛玉说“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原因是她早就感觉到了宝玉的深情,而宝玉此番肺腑之言更是明证,不必说破了。
D.紫鹃理解宝黛之间的爱情,曾为撮合二人而努力。黛玉信赖紫鹃,临死前攥着她的手,一为不舍,二为有所托。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中黛玉四次流泪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处:怕宝玉以为自己诅咒他而着急,因说错了话而惭愧。
B.第②处:怕玉被砸坏自己受牵累,因无人及时来劝解而担心。
C.第③处:因宝玉与自己互为知己而感动,因自己薄命而悲伤。
D.第④处:因自己不便表白而苦恼,因宝玉半天不言语而不安。
【小题3】选文三中,临终前的黛玉满怀心腹事,但没有说完“宝玉,宝玉,你好……”这句话就去世了,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分析黛玉说这句话时的心理。
【小题4】下面是三位学者对黛玉爱情悲剧的评论。刘大杰认为悲剧缘于黛玉对封建文化的反抗,刘敬圻认为原因是黛玉对封建道德的恪守,而王昆仑认为原因在于黛玉敏感多疑的个性。这些观点角度不同,各有道理。你最认可哪个观点?请结合选文或原著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①刘大杰:(林黛玉)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 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
②刘敬圻:林黛玉的名门闺秀风范,她从所受教育与习俗中养成的自我控制行为,害苦了她。换句话说,她“并不孜孜以求超越自然与社会的秩序,……也不想重新调整价值观”。无怪乎清人感叹说:“古未有儿女之情日以眼泪洗面者,古亦未有儿女之情而终身竟不著一字者,古未有儿女之情而知心小婢言不与私者。”“死黛玉者黛玉也。”
③王昆仑:宝钗和湘云存在着一天,(黛玉)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与和谐。……她随时谛听着,有谁的脚步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宝玉的心在向着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之中。……她神经越敏锐,估计敌情越强;地位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妒恨、忧郁不断地侵蚀自己,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