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4:4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薛灵芸
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父名邺,为酂乡亭长,母陈氏,随邺舍于亭傍。居生穷贱,至夜,每聚邻妇夜绩,以麻蒿自照。灵芸年至十五,容貌绝世,邻中少年夜来窃窥,终不得见。
咸熙元年,谷习出守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镂金为轮辋,丹画其毂轭,前有杂宝为龙凤,衔百子铃,锵锵和鸣,响于林野。驾青色之牛,日行三百里。此牛尸涂国所献,足如马蹄也。道侧烧石叶之香,此石重叠,状如云母,其光气辟恶厉之疾。此香腹题国所进也。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曰烛台,远望如列星之坠地。又于大道之傍,一里一铜表,高五尺,以志里数。
灵芸未至京师十里,帝乘雕玉之辇,以望车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改灵芸之名曰夜来,入宫后居宠爱。外国献火珠龙鸾之钗,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胜,况乎龙鸾之重!”乃止不进。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裁制立成。非夜来缝制,帝则不服。宫中号为“针神”也。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灵芸是个勤劳的人。入宫前,她家境贫寒,经常和邻家妇人一起在夜里用麻蒿照明进行劳作;入宫后,她生活优裕,但也会在夜里做女工。
B.文章注重场面描写。文章采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场面,注重夸张,比如写车的华美、驾车青牛的奇特等。
C.文章注重细节描写。比如作者抓住“流泪”的细节,浓墨重笔,一再描绘,先是“沾衣”,继而变成“红色”,最后“泪凝如血”,刻画了薛灵芸离开父母时悲痛的心情。
D.文章主题鲜明。文章通过对文帝迎娶薛灵芸大肆铺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贫苦少女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

同类题5

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宝玉便走进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A)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B)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顾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C)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楼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全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D)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A.黛玉的回答既写出了她的谨小慎微、留心在意,也写出了她的敏感自尊、讨好取巧。
B.宝玉的话表现了他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也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
C.“摔玉”既表现了宝玉在家中所受的娇惯,也透露出要寻求知音的迫切心情。
D.贾母的先“楼”后“哄”,后来的“亲与他带上”,体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无比疼爱和娇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