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⑤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应注意什么?请概括回答。(2分)
答:     
    
(2)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名著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4 02:5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小题2】(小题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