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然秦以区区之地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夙婴疾病拔剑撞破之
B.臣险衅,夙遭闵凶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情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州司临门,急星火零丁孤苦,至成立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分)
 
(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18 11: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赋《离骚》②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②然此可为智者,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辞②亦欲以究天人
【小题3】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命优渥——优渥:优厚B.朝不虑夕——虑:保证
C.日薄西山——薄:迫近D.更相为命——更相:交互
【小题2】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矜”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D.①②③都不相同
【小题4】把原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韩荆州书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李太白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好剑术,徧干诸侯 干:得罪
B.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究:学问
C.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见:接见
D.未下车,即辟荀慈明辟: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令人景慕 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
B.岂不有周公之风 愿君侯不富贵而骄之
C.皆欲收名定价君侯 安敢不尽君侯哉
D.一登龙门,声誉十倍 积成卷轴,欲尘秽视听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白“充满自信”的一项是(  )
①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②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③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④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⑤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 ⑥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②③⑥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提醒韩荆州不要因自己富贵就蔑视地位低微的人,他们人数很多,其中一定会出现像毛遂那样的奇才。
B.李白十五岁流落楚汉时爱好剑术,冒犯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写了许多文章,又与很多卿相显贵有矛盾。
C.李白认为韩荆州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作品一经他的品评认可,自己就可以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
D.韩荆州对各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李白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非常感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司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的原因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孟子论而之   非:错误
D.以说阁下再矣 干:干谒,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尝闻善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戮没
B.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陪邻
C.见患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D.某固非荀有觊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诸侯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B.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C.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D.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小题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C.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D.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小题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2)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3)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①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测:预料
B.则均之吏于远 吏:官吏
C.其事出千余年之表 表:年表
D.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 颖:出众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谈者谓南越偏且远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B.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
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2)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