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19分)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3分) (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3分) (   )
A.冀君实或恕也今君实所以教者
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6 05:2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窦建德碑
唐·殷侔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成起。夏王建德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其英分雄分,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经营之勿终,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选自《全唐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山东,皆所有奄:完全
B.萧铣王楚,薛举秦擅:据有
C.其英分雄分迹:推究
D.经营之勿终吊:安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夏王建德耕氓崛起仆口语遭此祸
B.知义尚仁项王按剑跽曰
C.则太宗龙行中原其闻道也固先
D.或尚谈其事,为之祀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窦建德是英雄豪杰的一项是(   )
①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②立国布号,岳峙虎踞③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④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⑤建德虎视于河北 ⑥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④D.①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朝末年,时局混乱,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李密、王世充、萧铣、薛举都割据一方,但他们的势力和地盘都赶不上窦建德。
B.窦建德在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便殒命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天命的因素,更重要的缘故是他的对手也是非凡的英雄豪杰。
C.窦建德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或许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展千里疆土的原因。
D.有人把窦建德比作项羽,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项羽残暴嗜杀,而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项羽与窦建德不可相提并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B.①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不薄今人爱古人
C.寻蒙国恩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然秦以区区之地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刘夙婴疾病拔剑撞破之
B.臣险衅,夙遭闵凶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情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州司临门,急星火零丁孤苦,至成立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分)
 
(2)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分)

同类题5

文学文阅读
给季弟书
魏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荚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课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念吾弟介然不苟  介:耿直
B.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    讳:忌讳
C.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
D.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    岸:高傲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颇以远大相期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往时我之督弟甚严    句读之不知
C.欲归为弟畅言 公为我献之
D.谏而不从,遂薄其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2)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
【小题4】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